中國航空航天行業市場規模分析:其中衛星導航及商業航天市場增長率將逐步上升
?
報告發布方:中金企信國際咨詢《2024-2030年航空航天行業全產業結構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可行性評估預測報告》
?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相關報告推薦(2023-2024)
?
《航空航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金企信編制》
《單項冠軍市場占有率-航空航天市場占有率認證報告(2024版)》
《2024-2030年衛星導航及綜合PNT行業市場調研及戰略規劃投資預測報告》
《2024-2030年商業航天市場發展戰略規劃分析及投資規模前景可行性評估預測報告》
《商業航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金企信編制》
?
1、衛星導航及綜合PNT產業基本概述:衛星導航系統以其定位、導航、授時等功能成為交通、通信、電力、金融、搜救等領域和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運行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生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2020年7月,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北斗三號)正式開通服務,標志著我國已建成具有完全自主可控能力的時空基準設施。隨著北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新的應用需求不斷出現,對時空信息、定位導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室內、地下、水下等,時空信息、定位導航也從衛星導航為主向空天地海協同的綜合PNT(定位、導航、授時)體系方向發展。2022年11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北斗》白皮書,指出預計2035年全面建成下一代以北斗系統為核心的中國時空體系,系統本身的性能會進一步提高,同時要和新興技術進一步融合,比如移動通信、低軌通信、傳統慣性導航等,未來無論在世界上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有其提供安全、可靠的時空技術,未來無論是在水下、地面、室內、空中、深空甚至遙遠的太空,都有北斗,都有中國的時空體系。
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是國家重要的新型基礎設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國家“新基建”戰略的重要基礎支撐,已經在國民經濟、國防軍事中得到廣泛應用,建立了從芯片、板卡、天線到終端、軟件和服務的全自主產業鏈,是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21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4,690億元人民幣,較2020年增長16.29%,其中衛星導航核心產業(芯片、器件、算法、軟件、導航數據、終端設備、基礎設施等)產值達到1,454億元,同比增長12.28%;由衛星導航應用和服務所衍生帶動形成的關聯產值同比增長約18.20%,達到3,236億元人民幣。預計到2027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市場規模將達17,000億元左右。
衛星導航產業規模的持續增長和新應用需求的不斷出現,對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精度、可用性、安全性等,時空信息、定位導航服務也從衛星導航為主向空天地海協同的綜合PNT方向發展。近年來,美國首先提出了彈性PNT概念,建議在逐步采用新技術體制、不斷提升衛星導航系統自身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基礎上,積極發展衛星導航之外的導航技術,確保衛星導航失效條件下關鍵基礎設施的導航定位可用性;積極開展多種研究,應對“導航戰”帶來的挑戰,繼續加強區域無線電導航增強系統研究。
2、航天產業與航天測控產業現狀:中國已經進入航天大國行列,開啟了全面建設航天強國的新征程。根據《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8年以來,我國航天發射活動呈現強勁態勢,不論是發射次數、發射航天器數量還是發射載荷均呈快速增長態勢,發射次數和發射質量均創新高。快速增長的航天活動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前景。
2018-2022年中國航天發射現狀分析

數據整理: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2015年10月,《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正式發布,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2016年12月,國務院發表《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表示“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有序參與航天科研生產、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空間信息產品服務、衛星運營等航天活動,大力發展商業航天”。在這些政策的鼓勵和引導下,商業航天已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21年5月,國防科工局與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微小衛星有序發展和加強安全管理的通知》這一規范性文件,旨在引導微小衛星規范有序發展,拓展應用領域,提高應用效益。根據中金企信統計數據,2015-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保持著22.3%的年均復合增長率。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已經突破1萬億元;預計未來3年,相關產業將繼續以超20%的增長率進行擴張,預計2022年將突破1.5萬億元,2024年有望達到2.3萬億元。
2022年7月,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發布《State of ?the Satellite Industry Report 2022》報告指出,2021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3,867億美元,衛星產業收入達2,790億美元,在航天產業中占比72%。根據該報告,2021年全球共發射1,713顆衛星,其中商業通信衛星占比82%,與2020年相比增加40%以上。
2021年商業低軌互聯網星座繼續保持大規模部署態勢,其中僅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和一網公司(Oneweb)就分別發射了989顆“星鏈”衛星和284顆“一網”衛星4。歐洲咨詢公司(Euroconsult)預測,未來十年(2018-2027年)全球政府及商業機構將發射3,300顆衛星,其中2,300顆為中低軌衛星,衛星產業市場空間達2,840億美元,較過去十年增長25%。根據中金企信統計數據,截至2021年底在軌運行的4,852顆衛星中屬于美國的衛星有2,944顆,屬于中國的僅有499顆5。中國在軌衛星數量與美國有著巨大差異,未來中國衛星產業仍存在巨大發展空間。航天測控及相關地面測試作為衛星研制、生產、發射和運維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支撐,將與衛星產業及航天產業同步快速發展。
3、國防軍工產業:近年來我國國防投入不斷增加,武器裝備更新換代加速、新型裝備定型列裝加快,尤其是現代化、無人化、智能化武器裝備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根據財政部公布數據,我國2023年中國國防費預算總額約為15,5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2%。
與世界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國防費用支出占GDP比重處于較低區間,歷史欠賬較多。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國防實力與之相比還不匹配,與我國國際地位和安全戰略需求還不相適應,未來國防裝備現代化的需求仍然較高。黨的二十大強調“打造強大戰略威懾力量體系,增加新域新質作戰力量比重,加快無人智能作戰力量發展”。當前全球經濟前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東歐、西亞地區沖突或將加速全球新一輪的軍費開支。地區沖突帶來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大幅提高,我國軍費將維持穩步增長。根據《新時代的中國國防》,我國國防費用中裝備費占國防費用比重不斷上升,從2010年的33.2%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41.1%,且2015年以后均保持在40%以上,武器裝備尤其是新型、智能武器裝備具有較大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