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化率認證報告:2024年中國傳感器行業下游市場運行現狀及產業發展前景分析預測-中金企信發布
?
報告發布方:中金企信國際咨詢《2024年全球及中國傳感器市場研究報告 - 行業產銷、供需、及投資預測-中金企信發布》
項目可行性報告&商業計劃書專業權威編制服務機構(符合發改委印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要求)-中金企信國際咨詢:集13年項目編制服務經驗為各類項目立項、投融資、商業合作、貸款、批地、并購&合作、投資決策、產業規劃、境外投資、戰略規劃、風險評估等提供項目可行性報告&商業計劃書編制、設計、規劃、咨詢等一站式解決方案。助力項目實施落地、提升項目單位申報項目的通過效率。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相關報告推薦(2023-2024)
《陶瓷封裝行業市場規模預測: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31.69億美元-中金企信發布》
《中金企信發布:2024年我國智能硬件行業產業鏈現狀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
《2024年中國電聲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增長趨勢預測:電子對抗產品預計2028年全球市場規模將增長至235.60億美元》
《預計2026年全球MacBook檢測和組裝設備市場規模將達到141.0億元》
1、傳感器行業基本概述:儀器儀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服務于制造強國戰略的實施。在制造業企業盈利持續改善及轉型升級加快等因素的帶動下,制造業投資持續企穩向好。2023年,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增長6.5%,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投資增長14.4%。以解決實際問題與技術需求為導向,工程應用領域高端測試儀器儀表、傳感器等儀器儀表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產品的可靠性及穩定性是衡量產業先進性的尺度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愿景目標綱要》指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關鍵數字技術創新應用,聚焦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關鍵算法、傳感器等關鍵領域,加快推進基礎理論、基礎算法、裝備材料等研發突破與迭代應用”。
傳感器制造業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20世紀末開始,智能傳感器出現,傳感器向著系統化、微型化、智能化、無源化、網絡化和產業化快速發展。MEMS傳感器是智能傳感器的代表,與傳統的機械傳感器相比,MEMS傳感器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適于批量化生產、易于集成和實現智能化等特點。因此,MEMS傳感器正逐步取代傳統機械傳感器的主導地位,在消費電子產品、汽車工業、航空航天、機械、化工及醫藥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
2、下游的行業現狀:2023年,投資呈現較強韌性。重大項目、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有效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持續發揮。
(1)能源:根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未來我國將積極推進水電基地建設,推動金沙江上游、瀾滄江上游、雅礱江中游、黃河上游等已納入規劃、符合生態保護要求的水電項目開工建設,推進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開發。“十四五”、“十五五”期間將分別新增水電裝機容量4000萬千瓦左右;制定新一輪抽水蓄能電站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促進抽水蓄能發展的政策機制。加快新型儲能示范推廣應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快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左右;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保持平穩建設節奏;積極推動高溫氣冷堆、快堆、模塊化小型堆、海上浮動堆等先進堆型示范工程,開展核能綜合利用示范;全面推進風電大規模開發和高質量發展,堅持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加快建設風電和光伏發電基地;堅持陸海并重,推動風電協調快速發展,完善海上風電產業鏈,鼓勵建設海上風電基地。抽水蓄能電站、水電站、核電、風電的裝機需求,依舊催生對公司智能工程監測設備的需求。
(2)水利:2023年萬億國債增發項目全部下達完畢,積極影響在2024年將持續釋放。國家水網建設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形成國家水網總體格局,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逐步建成,省市縣水網基本完善,構建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國家水網建設將推動水利行業持續發展。
除此以外,全國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和大壩安全監測標準化建設、小型水庫安全監測能力提升項目、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及安全監測、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大江大河大湖干流防洪達標項目、重大引調水工程、水文站網現代化、防汛抗旱水利工程配套水文監測設施、智慧水利、智慧灌區等領域的市場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3)交通:交通運輸部相關文件提出在2025年底前,跨江跨海跨峽谷等特殊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全面建立,開展中小跨徑橋梁輕量化監測系統試點建設和長大對打結構監測系統試點建設,提升公路橋梁運行安全水平和服務品質明顯提升。到2035年,高速公路和普通國道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全面覆蓋,公路長大隧道結構監測體系全面建立。公路橋梁監測存量監測業務、公路長大隧道存量及新建跨海越江通道監測業務不斷涌現。
(4)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以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感知、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對城市服務、公共安全、環保、民生、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實現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
2023年5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我國將全面啟動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這也預示著城市生命線建設發展潛力廣闊,相關研報預估國內總體市場規模未來將達到1100億左右。
(5)地質災害:《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四五”規劃》指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以地質災害風險防控為主線的綜合防治體系,提升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防御工程標準,最大限度防范和化解地質災害風險,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再上新臺階;完善“人防+技防”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提升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市級、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能力,“十四五”期末累計建成6萬處普適型地質災害監測網點,提升地質災害預警時效性和覆蓋面;綜合考慮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和地質災害防治現狀及以往地質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情況,提出“十四五”期間的16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總面積約315.3萬平方千米。其中,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面積約288.2萬平方千米,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重點防治區面積約27.1萬平方千米。上述規劃的實施,將帶動地質災害監測領域的行業增長。
3、產業發展前景分析:2023年,我國經濟總量穩步攀升,國內生產總值(GDP)超過12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5.2%,實現了5%左右的預期目標,經濟增長企穩回升。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大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的投資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利好于安全監測的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新一輪產業革命正在加速演進,建設數字中國藍圖下的數字孿生工程,智慧能源工程,智慧水利工程,智慧交通工程,智慧城市等概念正在加速的落地,傳感器及智能采集設備作為了解監測運行狀態的耳目,國內相關企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安全監測領域的高質量、智能化發展為國內相關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隨著我國加快擴大有效投資,以及國務院、水利部、交通部、能源局等國家部門頒發的“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關于切實加強水庫除險加固和運行管護工作的通知》、《全國小型水庫雨水情測報和安全監測設施實施方案》、《公路長大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建設實施方案》、《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政策的推進,水利、能源、交通等行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將在十四五期間得到迅速推動,國家自然災害監測站網覆蓋率將不斷提高,5G、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將在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水利等數字化應用場景中進一步落地,國內相關企業的市場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