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6年海上風電行業市場發展預測
?
海上風電是未來東部沿海地區可再生能源的增長主體:東部沿海地區可再生能源消納比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可再生能源需求高,供給端則受自然資源和土地資源限制,水電、陸上風電和光伏的發展空間有限,海上風電靠近負荷中心、消納友好、不占用土地資源,是東部沿海地區可再生能源的首選。
我國海上風力資源儲備豐富,具備較高的開發價值。我國海岸線長約18000多公里,可利用海域面積300多萬平方公里,擁有島嶼6000多個。近海風力資源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及其附加島嶼。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成本的下降,全球海上風電市場規模在迅速擴張。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數據,2011-2018年全球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在持續上升。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海上風電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9大海上風電市場裝機容量歷史性地增長了4334MW,相比于2016年增長了95%。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8814MW,較2016年(14,384MW)增長30%。根據此前風能資源普查的結果顯示,我國5-25米水深、5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2億kW;5-50米水深、70米高度海上風電開發潛力約5億kW。豐富的資源潛力,以及較好的消納能力,決定了我國海上風電將大有所為。隨著國內海上風電核準指標的釋放以及核準指標陸續進入開工建設期,“十三五”末國內大概率能夠實現10GW?以上的裝機容量,因此2018-2020年國內有望實現新增7-8GW,考慮到17.56元/W的平價造價,對應3年市場空間有望達到?1229.2-1404.8億元。而考慮到2030年國內?96.12GW?的開工計劃,以及海上風電未來的成本下降幅度,對應遠期海上風電市場總空間有望超萬億。海上風電在2022年中央補貼退出后大概率由地方政府支持:2022年搶裝結束、中央補貼退出后,一方面考慮到江蘇、廣東擁有龐大的項目儲備和千億左右的風電裝備產業鏈,江蘇、廣東等相對富裕的地方政府大概率會率先出臺配套政策以支持地方海上風電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考慮到浙江、山東等地仍在延續產業換資源的地方政策,19年底公示的競爭性項目大概率將由地方政府補貼支持。預計海上風電在2022年及之后仍有高于預期的并網規模。風力發電是可再生能源領域中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發電方式之一。在現有風電技術條件下,我國風能資源足夠支撐10億千瓦以上風電裝機,風力發電將是未來能源和電力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能源的需求特別是清潔能源的需求非常大,各行各業對能源的需求不斷增加,傳統的非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對日漸增加的能源需求有點捉襟見肘。此外,由于我國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政府從嚴治污,市場對環保的新能源發電需求將越來越大。在未來幾年,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不斷進步,海上風電開發成本會進一步降低,我國海上風電可能會取得更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