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便利店市場發展前景預測
?
我國便利店業態始于1992年。目前我國便利店品牌超過260個。?便利店銷售額增速高于零售行業增速。便利店商品價格更高,但受一二線城市年輕人喜愛。比起普通超市,便利店的商品價格更高,因此毛利率更高。對比銷售毛利率,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愿意為了高效率支付溢價,因此便利店在高線城市發展迅猛。
伴隨人均GDP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升,便利店業態在我國保持高速增長。即使前幾年實體經濟下行、電商沖擊,實體零售遭遇寒冬,便利店銷售額增速也并未受到明顯影響,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便利店行業發展戰略研究及投資潛力預測評估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增速達到12%,連續第八年保持兩位數左右的水平。便利店業態高于行業增速的成長速度,也使得其占實體零售額的比重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0.5%上升至2017年的0.73%。雖然我國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是我國仍然存在嚴重的收入差距。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2017年上海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達58988元,北京以57230元緊隨其后,而排在最后的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5457,不到上海的1/3。此外,有21個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5000元,可見低收入者仍然大量存在,收入水平限制了他們的高品質消費,這部分人對價格往往較為敏感。2017年,中國零售業的變革繼續加大,便利店行業不斷注入新概念、新技術,再加上資本的助推,中國便利店行業繼續保持著兩位數的快速發展。其中,二線城市便利店發展參差不齊,但部分二線城市增勢較猛,尤其是西安的便利店增長率達到了25.5%,在所有城市中發展最快;除北京的便利店增速在20%以上之外,深圳、上海、廣州的便利店發展速度均較低。便利店飽和度為人數與門店數量之比,比值越低,飽和度越高,則便利店發展情況較好。2017年,深圳、廣州、上海三座一線城市的便利店趨于飽和,均在5000人/店以下;而北京的便利店消費情況達9620人/店,有待發展。東莞、長沙、太原、成都等二線城市便利店飽和度較高,相對其他二線城市發展水平較高。
中國連鎖品牌化便利店門店數目前已接近10萬家,2016年便利店行業增速達13%,市場規模超過1300億元。盡管中國便利店的主體市場遠未形成,尚處在幼稚期,但市場容量遞增的速度卻著實驚人。而一二線城市是便利店的增長熱點。區域格局明顯,從盈利性角度來看,單店銷售、利潤水平雖歷年有所改善,但與國際領先企業差距仍然較大。與此同時,運營成本快速上升。租金、人工成本在2016年均呈現上漲趨勢。從商品結構來看,目前生鮮及半加工食品占比低,自有品牌占比低。而這些對盈利的提升以及拉動客流尤其有效。此外,目前中國便利店加盟占比較低,與此同時,不同競爭對手入場,各出奇招。面對這樣的態勢,如果這一時期不先行導入,搶占戰略的制高點,24小時便利店加盟,以后進入時將面臨較高的進入壁壘,在戰略上也將會受制于人。追求商品的品質化,需要對消費者需求敏銳的感知度,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和供應能力,而這正是考驗便利店競爭力的關鍵。城市房租成本不斷走高,便利店零售商面臨實現店鋪擴張同時保證利潤的難題。對于特許加盟者來說,店鋪租金也占據了日常經營的大部分成本。
未來便利店的發展應該從人文的角度,活力銀發、單身一族等高成長人群為著力點;從情感需求出發,健康家庭、探索嘗新,這都是有潛力發的維度。越來越多的便利店,商品從關東煮、包子、燒麥等鮮食到休閑零食和日用品,店內擁有達2000-3000個SKU。在這種快速發展熱潮中,同質化成為便利店容易面臨的經營風險。這種風險首先來自于備受歡迎的鮮食。便利店作為最接近消費者生活的零售業態,在為消費者提供各種商品的同時,也為消費者提供著各種即時性服務。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對于服務消費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數據顯示,24小時營業便利店的區域性特點仍然很明顯。南方地區城市的24小時便利店比例普遍高于北方地區。從全國范圍來看,24小時營業便利店的平均占比仍然較低。作為一種便民服務業態,提高城市24小時營業便利店的數量對于提升城市便民服務水平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