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市場發展潛力分析
?
由于食品污染事件頻發,全球食品生產商對食品安全檢測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與設備開發取得較大進步,推動著整個食品檢測市場的繁榮發展。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市場市值超過381.8億美元。我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發能力將逐漸增強,同時也為企業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空間。2018年,我國食品安全快速檢測儀需求規模將近?785.0億元。
《“十三五”國家食品安全規劃》指出,到2020年,食品安全治理能力、食品安全水平、食品產業發展水平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主要實現以下目標:
1、食品安全抽檢覆蓋全部食品類別、品種。國家統一安排計劃、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分別組織實施的食品檢驗量達到每年4份/千人。其中,各省(區、市)組織的主要針對農藥獸藥殘留的食品檢驗量不低于每年2份/千人。
2、農業源頭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農藥利用率達到40%以上,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總體合格率達到97%以上。
3、食品安全現場檢查全面加強。職業化檢查員隊伍基本建成,實現執法程序和執法文書標準化、規范化。對食品生產經營者每年至少檢查1次。實施網格化管理,縣、鄉級全部完成食品安全網格劃定。
4、食品安全標準更加完善。制修訂不少于30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修訂、評估轉化農藥殘留限量指標6600余項、獸藥殘留限量指標270余項。產品標準覆蓋包括農產品和特殊人群膳食食品在內的所有日常消費食品,限量標準覆蓋所有批準使用的農藥獸藥和相關農產品,檢測方法逐步覆蓋所有限量標準。
5、食品安全監管和技術支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實現各級監管隊伍裝備配備標準化。各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達到國家建設標準,進出口食品檢驗檢測能力保持國際水平。
另外,還鼓勵大專院校、企業檢驗機構承擔政府檢驗任務。組織開展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規范快速檢測方法應用。
加快建設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構建國家、省、市、縣四級食品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國家級檢驗機構具備較強的技術性研究、技術創新、仲裁檢驗、復檢能力和國際合作能力;省級檢驗機構能夠完成相應的法定檢驗、監督檢驗、執法檢驗、應急檢驗等任務,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夠開展有機污染物和生物毒素等危害物識別及安全性評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鑒定、食品真實性甄別等基礎性、關鍵性檢驗檢測技術,能夠開展快速和補充檢驗檢測方法研究;市級檢驗機構具備對食品安全各項目參數較全面的常規性檢驗檢測能力;食品產業大縣和人口大縣要具備對常見微生物、重金屬、農藥獸藥殘留等指標的實驗室檢驗能力及定性快速檢測能力。加強檢驗檢測信息化建設。鼓勵大專院校、企業檢驗機構承擔政府檢驗任務。組織開展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規范快速檢測方法應用。
研發食品中化學性、生物性、放射性危害物高效識別與確證關鍵技術及產品,研發生化傳感器、多模式陣列光譜、小型質譜、離子遷移譜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快速檢測試劑、小型化智能離線及在線快速檢測裝備30—50臺(套),制定檢驗規程120—150項,研制食品安全基體標準物質60—80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