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及“十四五”醫療信息化行業現狀及前景專項調查
?
醫療信息化發展歷程:根據研究資料,全球醫療信息化行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主要發展歷程為:
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階段,主要以大型醫療機構的信息化建設為主,醫療保險成為建設的推手;
第二階段是從2003年“非典”為動因,國家為提高業務管理水平,加大了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投入,一大批信息系統如衛生應急指揮系統、衛生統計直報系統、婦幼衛生保險系統及新農合管理信息系統先后上馬,解決了某個特定業務管理需要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是以2009年國家出臺的“新醫改”為推手,信息化作為重要支撐體系寫入報告當中,居民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作為中心被提上日程,而衛生信息化“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了“35212”的總體框架路線圖。
第四階段是以2014年國務院公布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4年重點工作任務》的通知為基礎,以公立醫院改革為重點,深入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隨后在2015-2017年間,國家開始在全國開展健康中國云服務計劃,積極應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可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推動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和智慧醫療服務,推動健康大數據的應用,逐步轉變服務模式,提高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
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醫療信息化市場專項調研及投資前景可行性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專家表示:醫療服務信息化是國際發展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越來越多的醫院正加速實施基于信息化平臺、?HIS?系統的整體建設,以提高醫院的服務水平與核心競爭力。信息化不僅提升了醫生的工作效率,使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為患者服務,更提高了患者滿意度和信任度,無形之中樹立起了醫院的科技形象。因此,“十三五”期間,醫療業務應用與基礎網絡平臺的逐步融合正成為國內醫院,尤其是大中型醫院信息化發展的新方向。
醫療信息化基本組成框架:
①醫療信息化:醫療信息化即醫療服務的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是指通過計算機科學和現代網絡通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為各醫院之間以及醫院所屬各部門之間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儲、處理、提取和數據交換,并滿足所有授權用戶的功能需求。
根據研究資料:醫療信息化包括醫院信息化和衛生信息化。醫院信息化又包括醫院管理信息化、臨床管理信息化、醫院信息集成,廣義的醫療信息化還包括遠程醫療、移動醫療、云醫療、醫保信息化、藥品流通信息化等。
醫療信息化結構框架
?
②醫院信息化:醫院信息化以醫院管理(HIS)、電子病歷(EMR)為核心,通過信息技術實現醫院管理信息和醫院臨床信息的數據采集、處理、存儲、傳輸和共享,實現病人信息數字化、醫療過程數字化、管理流程數字化、醫療服務數字化、信息交互數字化。
醫院信息化結構框架
?
由上圖可知,底層架構是醫院信息集成平臺,其中電子醫囑、電子病歷、臨床路徑、臨床知識庫等均建立在這個集成平臺當中,電子病歷是平臺核心。
③區域衛生信息化: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化以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為核心,以區域醫療資源共享為目標,以社區和農村居民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為重點,運用信息化的手段,為國內公共衛生領域信息化建設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區域衛生信息化結構框架:
?
分級診療可以通過區域信息平臺實現病歷檔案共享,將醫院間信息互聯互通。
醫療信息化重點建設內容:
2017年中國醫療信息化重點建設內容分析
領域劃分 | 重點建設內容 |
醫院信息化 | 以醫院管理(HIS)和電子病歷(EMR)為重點,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城市醫院與社區衛生醫療機構間的合作;積極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醫療。 |
公共衛生信息化 | 完善以疾病控制網絡為主的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建設,提高預測預警和分析報告能力,以建立居發健康檔案為重點,構建鄉村和社區衛生信息網絡平臺。 |
醫療保險體系信息化 | 加強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農合和醫療救助信息系統建設,實現與醫療機構信息系統的對接,積極推廣一卡通等辦法,方便參保人員就醫,提高醫療服務的透明度。 |
發展目標:根據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醫療大數據規劃》基本內容。未來3-5年中國醫療信息化主要建設目標為:
①2017年:覆蓋公共衛生、計劃生育、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行業管理、健康服務、大數據挖掘、科技創新等全業務應用系統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服務體系初具規模,實現國家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和32個省級(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平臺互聯互通,初步實現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新農合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基本形成跨部門健康醫療大數據資源共用共享的良好格局。
②2020年:基本建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臺,實現與人口、法人、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資源跨部門、跨區域共享,醫療、醫保、醫藥和健康各相關領域數據融合應用取得明顯成效;統籌區域布局,依托現有資源基本建成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中心及區域中心,100個區域臨床醫學數據示范中心,基本實現城鄉居民擁有規范化的電子健康檔案和功能完備的健康卡;加快推進健康危害因素監測信息系統和重點慢病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傳染病動態監測信息系統醫療機構覆蓋率達到95%;政策法規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進一步健全,行業治理和服務能力全面提升,基于感知技術和產品的新型健康信息服務逐漸普及,覆蓋全人口、全生命周期的人口健康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人口健康信息化和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在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中發揮顯著作用。
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發展階段:整體來看:當前,中國醫療信息化行業整體處于發展初期中的快速成長階段,主要依靠政府來拖動發展,對新進入者來說存在一定門檻,市場競爭激烈但基本有序。目前,國內醫療信息化可劃分四個發展階段:
(1)醫療IT1.0?時代:以信息化普及為核心,分為醫院信息化(包括?HIS、CIS、LIS、PACS?等)、區域醫療信息化、基層醫療信息化、社保信息化等。
(2)醫療?IT2.0時代:以互聯網醫療為主旋律,云技術可直接為C端用戶提供移動醫療、遠程醫療、健康云等形式的醫療服務。其主要參與者包括互聯網公司和傳統醫療?IT企業,以及?PE、VC公司等。并將成為未來5-10年內推動中國醫療IT持續擴容的新生力量。
(3)醫療?IT3.0?時代:醫療信息化以“三醫聯動+健康管理”為終極目標,這是由病人治療流程所決定的,看病需要經歷醫院診斷、藥房拿藥、支付、院后健康管理三個階段,單純的醫療?IT僅僅完成了醫院診療,其與醫藥、醫保支付之間存在信息數據。因此醫療IT公司紛紛切入醫保控費(控費引擎是聯動醫療與醫保的橋梁)、藥品流轉(電子處方是聯動醫療與醫藥的唯一紐帶)、商業健康險(健康險是找到大健康管理付費人群的載體)等產業,將三醫聯動起來覆蓋病人全流程健康管理。
(4)醫療?IT4.0時代:切入醫療服務的本質,不僅僅是信息化工具。在醫療服務產業鏈中,醫療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成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