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國汽車電子產品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率分析及“碳達峰、碳中和”市場前景研究預測
?
汽車電子產品包括汽車傳感器類、控制器類、執行器類等產品。汽車電子集汽車技術、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等技術于一體,是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重要分支,汽車電子系統通常包括傳感器、控制器和執行器三部分。汽車電子具有產業定位高端、市場空間廣闊、產品附加值高的特點。全球汽車產業正在進入升級與變革的關鍵期,在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推動下汽車電子進入全新成長周期,成為汽車行業創新發展的核心要素。
(1)汽車電子產品質量要求較高:汽車電子關系到汽車的行駛安全,且會面臨不同的駕駛環境,需要適應不同的地理地貌和不同的環境氣候,因此,其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更加嚴格。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推廣和應用,汽車電子也面臨著更高的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要求。
不同電子產品的典型運行環境分析

(2)汽車“四化”趨勢疊加,汽車電子占整車價值比例快速提升: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發展趨勢,帶動了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單車汽車電子元件價值量得到提升,汽車電子領域也有所拓寬。研究顯示,傳統緊湊型汽車中,汽車電子占比為15%;中高檔傳統緊湊型汽車中,汽車電子占比為28%;混合動力轎車中,汽車電子占比47%;純電動轎車中,汽車電子占比65%。四化作為汽車發展的主流方向,對電子化水平的要求更高,將進一步提升汽車電子市場的空間和增速。
汽車電子成本占整車成本的比例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不足4%,增長至2020年的30%左右,預計到2030年,汽車電子價值在整車成本價值的占比將高達50%。
(3)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增長快速,中國市場份額占比不斷提升:隨著汽車電子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單車汽車電子成本的提升,汽車電子市場規模迅速攀升。研究顯示,預計到2022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達到21,399億元,我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達到9,78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7.99%、12.62%,我國汽車電子市場增長率遠高于全球,我國汽車電子全球市場份額占比也將由2017年的37.07%提升至2022年的45.72%。
(4)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汽車熱管理重要性日益凸顯:碳達峰、碳中和系21世紀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據中金企信統計,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量占整個社會碳排放總量的30%左右,并仍保持高速上漲趨勢。面對能源安全及氣候變化多方面的挑戰,汽車新能源化也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共識。相比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更復雜、單車價值量更高。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全球及中國汽車電子產品市場監測調查及投資戰略評估預測報告(2024版)》
此外,汽車熱管理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目前乘用車大量使用的氟利昂類制冷技術具有較高的溫室效應,按照一輛乘用車熱管理系統充注諾氟烷0.7kg計算,全國車輛的當量含碳量約為2.8億噸。從熱管理技術角度來看,通過制冷及熱泵技術的完善,發展車輛綠色低碳熱管理方法,提高熱管理效率,提高電池、電機的問題控制精度,創造更舒適的車內環境,是未來汽車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因此,汽車熱管理的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2、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下,汽車熱管理要求更為苛刻:電動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汽車的熱管理也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主要為鋰離子電池,鋰電池性能對溫度變化較為敏感,而動力電池冷卻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電池的效率,同時也會影響到電池壽命和使用安全。由于充放電過程中電池本身會產生一定熱量,從而導致溫度上升,而溫度升高會影響動力電池的諸多性能參數;當溫度過低時,同樣容易引發電池的析鋰現象將導致電池循環壽命大幅下降。因此,為了提高電池使用壽命和發揮電池最佳功效,汽車熱管理要求更為苛刻。
3、國內企業有望進一步縮短與國際廠商的差距:我國汽車熱管理行業發展較晚,當前國內能提供集成系統的企業較少,主要提供熱管理零部件,如壓縮機、閥類、泵類等。熱管理細分領域目前處于成長階段,產品需求多樣,廠商都在積極研發,拓寬自身的產品線。
對于國內熱管理企業來說,有進一步縮短與國際廠商差距的機會,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我國熱管理系統的需求約占全球的1/3,只要能抓住本土市場,有可能提高市場份額;其次,新能源汽車的高速發展,對國內熱管理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市場機遇。國外大廠長期研發傳統汽車的熱交換器,技術和經驗積累遠超國內企業,在這一細分領域,國內企業的競爭力較弱;而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對于國內廠商和國外大廠而言,都是較新領域,雙方的起跑線更為接近。隨著汽車電動化的浪潮,依靠我國對于新能源汽車的政策紅利、財政補貼以及整個產業聯動,利用本土優勢,在熱管理領域,國內廠商有望充分享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紅利,進一步縮短與國際廠商的差距,乃至彎道超車。
4、平臺化、系統化供貨成為行業趨勢:近年來,新車型開發周期和生命周期逐步縮短,更新換代速度加快。整車廠逐步推進平臺化生產模式,正在逐步引入更多具備平臺化供貨能力的供應商,具備競爭優勢的企業將獲得一個平臺多個車型的產品,體現出規模經濟效應。與此同時,由于激烈競爭帶來的成本壓力,汽車整車廠對零部件供應商系統化供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外包較低附加值的相關產品及功能模塊,并將供貨對象集中于少量具備競爭優勢的零部件供應商。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汽車熱管理的需求變得越來越復雜,未來熱管理供應可能會向系統化、集成化發展,車企向頭部熱管理系統供應商采購系統,熱管理系統供應商向優質零部件供應商采購零部件,未來行業有望形成強者恒強的態勢。
免責聲明:
本站新聞、行業資訊、新聞資訊、市場資訊等公開信息中部分內容與圖片來自網絡、媒體或網友(含三方合作機構)提供,版權歸原作者。中金企信本著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若出現本站公開內容存在文章內容或圖片內容版權與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司。聯系方式:010-63853556,zqxgj2011@163.com,我司將第一時間回應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