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環境治理行業市場發展規模前景預測及項目可行性研究咨詢
?
1、水環境治理行業技術水平、技術特點:隨著人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在科學認識水環境污染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手段相結合的方式正積極開展水環境的治理和維護。目前常用的水環境污染的治理思路有以下兩種:一是控增量,減少排放水體的污染物數量,確保污水經過管網收集后進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再進入自然水體,重視提升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質量;二是減存量,通過采用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傳統工程修復技術、物理-生物修復、化學-生物修復、微生物-植物修復等各種修復技術綜合治理目前存在的黑臭水體等水體富營養化情形。
水環境治理主要通過各種污水處理技術和措施,將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質分離、回收利用,或轉化為無害和穩定的物質,使污水得到凈化。目前市場主流的水環境治理和運維技術按傳統原理劃分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生物法和生態法等,各類技術手段的特點及其在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的應用如下:
?
?
由于污水中的污染物形態和性質是多種多樣的,一般需要幾種處理方法組合成處理工藝,達到對不同性質污染物的有效處理。目前行業內的治理方式正在由過去傳統的物理法、化學法等治理方式向傳統方法與生態法深度融合的治理方式轉變。
物理法采用物理處理方法,包括底泥疏浚、引水沖洗、機械曝氣等,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一般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適用于重污染、渾濁度高的水質。物理法工程量大、運行成本較高;同時,對污染嚴重的河湖進行底泥疏浚,易導致底層的沉積物發生懸浮和擴散,沉積物中的氮、磷營養鹽及其所吸附的金屬離子釋放,使水體環境面臨二次污染的風險。
化學法利用化學反應的原理和方法,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向水中投加諸如混凝劑和除藻劑等,使污染物轉化為無害或可再生利用的物質。化學法適用于工業廢水處理和污水深度處理,能在短期內取得一定效果,但也存在著治理不徹底、成本高的問題,可能產生二次污染,引發新的生態問題。
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使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被降解并轉化為無害物質,適用于劣V類水質及以上地表水、生活污水、污廢水深度凈化,生物法避免了二次污染問題,但該系統需實時動態監控,受自然環境影響大,相對于其它處理技術而言,周期較長、見效較慢。
生態法運用生態修復技術,通過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生態鏈中的一類或多類物種,消減水體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提升生態鏈的穩態。生態法基于生態系統恢復,適用于劣V類水質及以上地表水、生活污水、污廢水深度凈化,系統穩定運行后無需實時動態監控,能長期保持生態環境的自然和諧,且避免了二次污染問題,但相對于其它處理技術而言,周期較長、見效較慢。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在產業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政府財政的積極引導下,近年來我國水環境治理市場規模實現持續增長。根據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2021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數據,2020年全國生態環保產業(環境治理)營業收入為1.95萬億元,其中水污染治理行業的收入規模達到7,338.30億元,占比為37.52%,位居第二位;十四五期間,環境治理將保持10%左右的復合增速,2025年營業收入達3萬億元以上,按照水污染治理行業同口徑占比測算,2025年水污染治理行業的收入規模1萬億元以上。水環境生態系統的組成圖示如下:
水環境生態系統在非生物環境(光、含氧量、氮磷元素等外部無機條件)下,由分解者(菌群系統等微生物)、生產者(藻類、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等)和消費者(淡水貝類、魚類等動物體系)有機組成,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環節的嚴重破壞都會影響水生態系統的平衡。生態法致力于在污染水體中構建并維護水環境生態系統的平衡,逐步得到了行業和市場的認可。
目前主流的生態法的基本原理是重塑生態系統的內部平衡。在構建“分解者、生產者、消費者”生態鏈條中,僅使用單一分解者、生產者或消費者均無法達到構建穩定水生態系統的目標。如:僅大量使用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等)會導致水生植物泛濫,后續需要大量人工打撈、處理,運維成本高;僅大量使用鰱鳙魚,水質提升效率不高等。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全球及中國水環境治理行業專項深度調研及投資規劃指導可行性預測報告(2023版)》
2、水環境治理整體情況好轉,但支流、次級支流和中小河流水質狀況改善不明顯:我國地緣遼闊,擁有豐富的水資源,擁有長江水系、黃河水系、珠江水系、淮河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以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東南諸河(閩浙片河流)等流域。
國家水質斷面監測數據顯示,2011年2022年,我國主要流域劣V類水質占比從13.70%下降至0.7%,整體情況明顯好轉。2022年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7.9%,與2021年相比上升3.0%;劣Ⅴ類斷面比例為0.7%,同比下降0.5%,均達到2021年水質目標要求。主要污染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總磷。
長江流域、西北和西南諸河、浙閩片河流和珠江流域水質為優;黃河、遼河和淮河流域水質良好;松花江和海河流域為輕度污染。盡管劣V類水質占比整體下降,但是國內不同城市環境質量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尚不匹配,部分城市存在水環境治理進度不均衡、重點流域水環境改善成效尚不穩固等問題,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
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十四五”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提出“重點流域干流和國控斷面水質大幅提升,但支流、次級支流和中小河流水質狀況改善不明顯,省控、市控斷面水環境形勢不容樂觀,部分河段仍存在劣Ⅴ類水體??系統治理,協同推進。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從流域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抓手,強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種生態要素的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河湖為統領,統籌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推動流域上中下游地區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3、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支出持續投入:近年來,我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也已經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抓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是連接環境與經濟的橋梁,為使生態得到恢復,我國環保財政支出穩步增長。2011-2019年,國家財政環境保護支出從2,6401億元增長到7,444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20%,2020年、2021年,國家財政環境保護支出金額分別為6,333億元和5,536萬元。
國家政策層面,對于發行人從事的城鎮水環境綜合治理、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及尾水提升、農村水環境治理及資源化利用、流域水環境綜合保護等各塊業務都是鼓勵和支持的。“十三五”期間水環境治理投資規模約為7,344億元,“十四五”期間或進一步加碼至萬億規模。發行人各塊業務均具備良好的需求前景。
從行業供給層面來說:我國水環境治理行業參與者大體可分為綜合性水環境治理企業和專業水環境治理專業公司兩類。其中綜合性水環境治理企業通常承接了集建設、投資、運營為一體的的綜合性水環境治理項目。專業的水環境治理專業公司則對不同區域的水體生態系統、對不同的生態系統參與者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形成了獨特的水環境生態修復與構建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水環境治理和運維等相關業務。對于以發行人為代表的堅持以生態技術為長期業務發展方向,通過持續技術積累,已形成一定競爭優勢和特色化水環境治理服務的企業,將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4、環保產業市場穩步增加,城鎮水質提升、污水處理廠水質提升、農村水環境治理等市場需求較大:根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統計,2021年全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2萬億元,較2020年增長約11.80%,比當年GDP增速高3.7個百分點,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為1.80%。2016-2021年,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4.34%。
目前,城鎮黑臭水體治理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但黑臭水體治理是水污染治理初級階段的成果,需要進行水環境的持續運營,維護水生態的穩態,實現水體自我凈化,才能達到水體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城市的水質全面提升已經應運而生,從黑臭水體治理向美麗中國治理轉變。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及尾水提升既要完善前段的管網系統建設,又要穩步提升污水處理廠尾水提標提質。
農村水環境治理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面源污染比較嚴重的領域,政策從“點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升級。行業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態勢為公司后續的持續經營能力和穩定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市場外部環境。政策從“點源污染治理”向“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升級,有利于公司后續訂單的獲得。
5、治理理念逐步轉變--從單一的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理念轉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農村污水排放量持續增加,科學合理地用好城鎮污水是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越來越多的專業公司將生態修復的技術應用到污水的資源化利用中,通過吸收水體中富營養化元素凈化水體。“變廢為寶”的資源化利用是未來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水體污染程度、解決城鎮缺水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水環境質量標準是污水排入水體時采用排放標準等級的重要依據,為防治水污染、保護地表水水質、保障人體健康以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系統提供了依據。
而環境的最終目標是為生物提供適宜的生活家園,為一切生物創造生存條件,僅僅以水質標準衡量水環境是不夠的,健康的自然水體孕育了各類動植物和微生物,生物的生命活動驅動著水、底泥、大氣之間的物質能量循環,進而形成自我凈化的能力。目前,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開始采用生態標準來進行服務的采購和評價。
2021年9月,中國標準化協會正式發布了公司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共同起草的《城市污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規程》(T/CAS494—2021)團體標準;該標準規定了污染水體生態修復的水生態環境評估、污染水體生態修復技術、生態護岸、維護管理等方面內容,提出城市污染水體生態修復及維護管理的技術方法和要求,為行業內城市污染水體的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指引和參考規范。
免責聲明:
本站新聞、行業資訊、新聞資訊、市場資訊等公開信息中部分內容與圖片來自網絡、媒體或網友(含三方合作機構)提供,版權歸原作者。中金企信本著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若出現本站公開內容存在文章內容或圖片內容版權與其他問題請聯系我司。聯系方式:010-63853556,zqxgj2011@163.com,我司將第一時間回應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