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檔案中介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分析及未來市場規模發展趨勢研究預測
?
1、檔案中介行業概況:遠在五千多年前,當人類發明了文字,并用以記言記事時檔案就出現了。檔案是人類由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的產物,并伴隨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從古老的石刻、泥板、紙草、甲骨等檔案到紙質檔案的產生,再到近現代照片、影片、錄音、錄像、機讀等檔案的出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檔案財富。檔案是反映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記錄,是人類文明史的見證。檔案雖然不直接產生經濟效益,但可為企業與個人帶來間接價值,在國家經濟活動與國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
在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一文中,突出強調了:“檔案工作是黨和國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工作”,而不是一項可有可無的補充性、裝飾性工作;也突出強調了:“做好檔案工作是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的重要職責”,而不只是檔案部門的職責。2011年,國家檔案局頒布了《國家基本專業檔案目錄》,按照該目錄,我國檔案可分為人事類、民生類、政務類、經濟類與文化類五大類,一百種專業檔案。列入該目錄的專業檔案,是滿足各項事業和人民群眾基本需求必須建立的檔案種類,是國家檔案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
我國檔案事業的市場發展與市場現行的法規體系有著直接的關系。檔案法規體系是指以《檔案法》為核心,由符合《立法法》規定的若干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的統一體。按照規定,國家檔案局與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檔案局是行政管理部門,對行政區域內的政府機關和其他單位的檔案室、各級國家綜合檔案館實行監督和指導;各級綜合檔案館、專門檔案館是實施檔案征收、管理與再利用的主體,屬于提供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檔案館按照《各級各類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的規定》等各項規定收集檔案;各級機關、團體與企事業單位按照規定設立檔案室或企業檔案館,并在所屬級別檔案局進行備案,按照《機關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文書檔案保管期限規定》、《企業文件材料歸檔范圍和檔案保管期限規定》等規定接收與管理該單位的檔案,屬于永久保存或符合移交國家檔案館保存的檔案,須按規定移交。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各種類文件的數量呈幾何倍數增長,而文件的整理、歸檔、保管與再利用是非常繁瑣且專業的工作,對檔案從業人員與庫房的要求較高,企事業單位為適應專業化分工明確的現代化管理體系,以檔案服務為核心的服務性外包行業逐漸興起;同時,沒有納入檔案接收范圍的各類企業與民生檔案處于無處保管的狀態,導致許多對企業與個人有價值的檔案丟失或被錯誤銷毀的情況;在此環境下,從事檔案外包服務與商業性文件中心業務的檔案中介機構繁榮發展。
我國檔案行業的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摸索階段,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檔案事業的建立和發展。當時檔案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接管集中舊中國遺留下來的檔案;收集和搶救珍貴的革命歷史檔案;組建檔案工作機構;建立立卷歸檔等工作。這一時期的檔案事業處于起步階段,尚不成規模,也未形成系統。
第二階段:成長發展階段,從改革開放后到2000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開始增速,各項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檔案工作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特別是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了《檔案法》,使檔案事業的建設有了法律依據和保障。在此階段,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逐漸成熟并被使用在檔案行業,紙質檔案的數字化、檔案管理的信息化、檔案庫房系統集成等業務需求開始萌芽,從事檔案數字化工作與系統集成的檔案中介機構開始興起。90年代,我國市場經濟逐步確立并不斷完善,國際合作與行業合作持續加強,外資企業大量涌入,國內大型企業也蓬勃發展,為檔案中介機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第三階段:臻于成熟階段,從2000年至今。2000年,《立法法》正式頒布,按照規定,檔案局著手修訂《檔案法》并對檔案法規體系的建設進行了重新謀劃,最終形成了以《檔案法》為核心,由《檔案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檔案規章四個層次構成的法律體系。此階段的信息與科技技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加上我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使信息量呈爆發式增長,且信息傳播途徑與保存載體日益增多。《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檔案工作的意見》、《廣東省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關于加強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工作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突出強調了檔案事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加強檔案管理的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在檔案事業方面鼓勵中介機構的參與,推廣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加大檔案館的檔案接收范圍,重視做好民生檔案工作。在政策的促進下,檔案數字化、檔案管理智能化等業務的需求量激增,檔案中介機構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經過社會與經濟活動長時期的高速發展,我國現有的檔案館網絡(各級國家檔案館-部門檔案館-企事業單位檔案館)已經無法滿足全國各個地區所有單位和個人對檔案工作的各種需求,存在著許多問題:第一,現實情況中,很多企業并沒有按照規定設立檔案室或檔案館,或已設立的檔案館、檔案室不符合國家標準,存在重大風險隱患;第二,財政資金、人員編制等各類資源配置難以滿足現在檔案事業工作量的需求,直接或間接導致檔案接收不到位、保管不到位、利用不到位、公共服務不到位等現象。第三,對檔案事業的宣傳不到位,社會公眾對檔案工作與檔案本身的重要性不了解,或只有片面的認識,導致“棄檔族”現象嚴重,阻礙了我國檔案事業的發展。上述問題恰好為檔案中介機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3-2029年檔案中介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發展戰略規劃評估預測報告》
2、行業運行現狀分析:檔案業務主要服務于各級國家檔案館、企事業單位的檔案室。在“十二五”期間,各級政府為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快檔案館、檔案室的建設,并積極改善場館服務功能場所和設施,配置現代化的檔案管理、保管和監控設備。得益于下游強勁需求的拉動,檔案中介服務機構的市場規模可觀。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2年我國檔案事業的建筑安裝工程總額約342億元,設備、工器具購置總額約29億元。我國檔案館與檔案室數量較二十年前有較大增長。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4年底,我國共有3,319個國家綜合檔案館,247個國家專門檔案館,各部門、企事業單位設立的檔案館630個,納入統計的檔案館數量4,196個。還有大量地直、縣直機關、鄉鎮與街道辦事處、村委會與居委會、中小型企業和地級以下所屬事業單位檔案室收藏的檔案數量未列入國家統計,估計數量要大于已列入國家統計的。(來源:《中國檔案報》,楊冬權同志專訪)按照每個館平均投入50萬元費用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全國各級各類檔案館基礎設施改造市場規模超過20億元。
1995年至2014年全國檔案館數量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我國目前檔案資料總量,在世界各國中應是最多的國家之一,或最多的國家。(來源:《中國檔案報》,楊冬權同志專訪)截至2014年,我國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數量約為5.35億卷(件),約為20年前的5倍。(來源:國家統計局)加上未納入統計范圍的檔案,數量遠不止如此。《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要求“全面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提出: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各級綜合檔案館加強以計算機網絡設備和數據庫為主要內容的檔案信息化基礎建設;加快數字檔案館建設,建立和完善檔案、政府信息公開文件機檢目錄數據庫,館藏檔案文件級目錄和政府信息公開文件目錄全部實現計算機檢索,全面開展紙質檔案數字化、多媒體檔案數字化和縮微膠片檔案數字化,基本完成開放檔案數字化并向公眾提供利用。按照每卷(件)檔案需花費40元費用進行數字化處理,根據2014年統計的紙質檔案數量計算,檔案數字化市場規模超過200億元。同時,保守估計我國的大中型企業約有25萬個,以每個大中型企業投資10萬元計算,企業檔案市場規模達250億。粗略估算,我國檔案館、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的檔案市場規模為470億,此數字還未包含個人檔案市場規模。
1995至2014年國家綜合檔案館館藏檔案數量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3、行業的發展:
(1)檔案館向智能化發展:檔案館智能化建設并不是簡單地使用信息系統處理日常工作這么簡單,檔案館的智能化系統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該系統打通虛擬與現實,使用物聯網、計算機技術將檔案智能化管理系統、檔案數字化系統、ERP系統、監控系統、防盜報警系統、庫房智能管理系統智能的連接貫通,達到實時信息交互、監控、控制、管理的目的,使檔案的接收、管理、查找更高效與快捷。
檔案館智能化建設是檔案數字化與建筑智能化的結合。檔案數字化可便于計算機檢索與查找檔案上的內容,令使用大數據技術分析檔案信息成為可能,真正挖掘出檔案信息的價值。智能化建筑與物聯網技術的使用可以極大改善檔案館服務區域的便民性,且增加了網絡、電話查、移動終端等多方式多渠道查詢方式,真正做到檔案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檔案館智能化建設能拉動智能設備銷售、系統集成、信息技術咨詢、檔案數字化加工等多領域的需求。
(2)企業檔案與個人檔案業務的發展,商業性文件保管中心的興起:在專業化分工明確的今天,將非核心業務或流程外包的模式是提升經濟效益的必然選擇。檔案中介服務的發展就是專業化分工的產物。
推動檔案行業發展的主要推動檔案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有經濟因素、政策因素與社會因素,目前我國已具備較好的經濟環境與政策環境,但社會因素仍未成熟,主要是社會公眾普遍對檔案事業不夠了解,且法律意識較為淡薄,導致對檔案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除國家規定接收的檔案外,民營企業基本不設檔案室,也沒有建立內部的歸檔流程與規定。部分有檔案意識的企業卻因成本與技術原因造成保管不當,導致對企業起到保障作用的、有價值的文檔丟失或錯誤銷毀,為企業經營造成風險隱患。解決以上問題最經濟的做法就是將檔案業務外包給專業的中介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我國銀行系統正在通過各正規渠道搜集客戶的信息,建立客戶的信用檔案。除銀行系統之外,各行各業也迫切需要建立起商家與客戶的誠信檔案。信用系統建設的關鍵:信用檔案的搜集和整理,正是檔案機構的業務范疇,信用系統建設的迫切性有利于檔案中介機構業務的發展。
除上述檔案業務需求之外,隨著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持續增加,國民法律意識增強的趨勢下,人們對社區檔案、家庭檔案、成長檔案、族譜之類的民生檔案業務的需求將會更大,也會進一步加速檔案中介機構的發展。
除傳統的檔案中介業務之外,商業性文件中心模式也開始興起。商業性文件中心是以盈利為目的,有償提供文件保存服務的企業或單位。業務范圍涵蓋文件從產生、流轉到銷毀的整個過程,涉及文件生命周期的各個方面。由于我國民眾普遍對檔案工作的認識不夠充分,法律意識不強,加上我國檔案行業標準還未達到會計、律師行業那樣規范化與標準化的程度,因此我國仍未出現如Iron??Mountain、Recall公司那樣大型的跨國商業性文件中心。但從常遠來看,商業性文件中心符合專業化分工的需要,具有較大的發展前景。
(3)電子文件檔案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與信息時代的到來,作為社會原始記錄的檔案載體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無紙化辦公、政務服務信息化、線上交易等新的生活與工作方式逐漸取代舊方式,形成了大量的電子文件。電子文件作為信息化時代的產物,已經成為人類社會記錄信息、傳達信息、留存信息的重要工具。
電子文件檔案化工作的挑戰與機遇并存。挑戰在于:電子文件的載體材料是磁質物質和光盤,它們具有易熱脹冷縮、磨損、脫落、粘連、生霉等缺點,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電子文件的壽命與技術革新息息相關,一旦技術過時,則載體上的信息就無法讀出;網絡黑客、電腦病毒使電子文件的信息保護面臨巨大的安全隱患;高素質的管理人員的缺乏與檔案人員故步自封、排斥網絡和計算機的介入等落后思想阻礙了電子檔案的發展。雖然存在較多困難,但電子檔案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并出臺了多個關于電子文件進行電子歸檔的政策和標準,進一步完善規章制度。
由于國家各項電子文件政策標準的實施、國家信息系統平臺的大力建設、檔案人員現代意識的增強以及電子文件檔案化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等因素使得社會各界對電子文件檔案化越來越大的重視,這將會對電子文件檔案化投入更大的社會資源,也將促進電子文件檔案化的發展和完善,推動檔案行業的發展。
(4)中介機構專業化:檔案中介機構向專業化方向發展,例如工業企業、商品流企業、交通運輸企業、醫療行業、司法行業等。不同行業的經營模式各有不同,所形成的檔案的格式與內容也有很大差異,檔案中介機構若根據自身優勢找準發展方向,深耕某個行業,必然可以提高在此行業的執業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