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煤炭分選設備行業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及投資規模環境評估預測
?
加快經濟發展動能轉換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重要任務,制造業轉型升級是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對于應對能源環保壓力、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效率低下等粗放發展弊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是制造業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的必要路徑。
近年來,國家層面對于節能環保產業及智能制造給予多層次的政策支持。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另外,強調“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10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對“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作出了重要論述。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2-2028年中國煤炭分選設備行業市場供需平衡度研究及投資戰略可行性預測報告》
1、工業、礦業轉型升級的具體手段是智能制造,以達到節能環保效果:智能制造可廣泛應用于采礦業、制造業等工礦業領域,其中煤炭開采與洗選、金屬與非金屬礦物采選、機械制造等領域均可以應用智能制造產品以達到提質、降本、增效效果,進一步應對節能環保方面的挑戰。
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兩化融合發展數據地圖(2019)》,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水平是產業智能化水平的評價指標,2019年中國工業領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達到55.1,其中采礦業兩化融合發展水平為48.8,能源工業、制造業和采掘業從高到低依次排列。
?
煤炭行業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能源行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智能化建設直接關系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智能化的進程。同時煤礦智能化是煤炭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技術支撐,形成全面感知、實時互聯、分析決策、自主學習、動態預測、協同控制的智能系統,實現煤礦開拓、采掘(剝)、運輸、通風、洗選、安全保障、經營管理等過程的智能化運行,對于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提升煤炭洗選精細及環保水平、保障煤炭穩定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推廣智能工廠,加強智能工廠關鍵技術和體系方法的應用示范,重點推廣生產線重構與動態智能調度、生產裝備智能物聯和云化數據采集、多維人機協同與互操作系統,鼓勵引導企業建設工廠大數據系統、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引導生產設備網絡化、生產數據可視化、生產過程透明化和生產現場無人化。”
基于發行人目前的主要業務情況,主要下游行業包括煤炭、非煤礦物以及其他流程工業領域。
2、煤炭開采及洗選行業的發展主旋律之一是進行智能化升級:
(1)“碳中和”目標下,對煤炭行業產生深遠影響:我國是個“富煤、少氣、缺油”的國家,過往煤炭都是我國的主體能源。2020年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表示,中國將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2021年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做出明確部署,明確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其中,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通過二氧化碳去除手段抵消這部分碳排放,達到“凈零排放”的目的。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歷史最高值后,先進入平臺期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然后進入平穩下降階段。碳排放達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轉降的拐點。
綜合國家戰略及技術發展,中國實現碳中和的策略整體思路與發達經濟體類似,即(A)電力部門深度脫碳;(B)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C)終端設備節能提效;(D)碳排放端“綠化”(即采用碳捕捉封存等技術實現碳排放的“回收”)。其中,改變能源結構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主方向。我國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所以預計未來15~20年內,煤炭的產能不會大幅下降,但將逐步進入高質量發展期。對于安全風險大、煤炭資源差、技術落后、高能耗、高排放的礦山及裝備也必將被逐步淘汰。預計20年后煤炭產能將進一步下降,對所有從事煤炭生產及服務的企業將是重大沖擊,只有擁有高質量的煤炭資源、高精尖的技術、行業頭部企業可以繼續從事部分煤炭業務。
另外,還需要結合發展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是穩定大氣溫室氣體濃度的減緩行動組合中的一種選擇方案。CCUS技術是CCS技術新的發展趨勢,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可以循環再利用,而不是簡單地封存。
綜上,電力部門深度脫碳和非電力部門深度電氣化長期來看一定程度抑制煤炭需求,需結合發展碳捕獲、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從節能、減排、植樹造林、增加非化石能源的供給量、研發利用儲能技術等多方向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
(2)中短期來看,煤炭定位為基礎能源: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在2021~2030年的能源定位仍為基礎能源,消費整體趨勢預計進入平臺期。據《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煤炭行業的發展與轉型研究》,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道路上,煤炭行業的能源定位將經歷基礎能源、重要能源、備用能源的三重轉變。未來十年,煤炭行業仍將作為國內的基礎能源,消費量將進入平臺期,預計在此期間煤炭整體消費有望達峰。
碳中和背景下中國煤炭行業發展形勢分析
?
煤炭行業重點方向將由去產能轉向存量優化。節能減排、能源調結構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期目標。據統計,2017年二氧化碳排放量68.63億噸,其中70.5%來自煤炭,表明煤炭貢獻主要二氧化碳排放,深化煤炭行業供給側改革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2021年6月出臺煤炭工業“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計劃到“十四五”末煤炭產量控制在41億噸左右,全國煤炭消費量42億噸左右,煤礦數量減少到4,000處左右,大型煤礦產量占85%以上,大型煤炭基地產量占97%以上;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90%左右,原煤入選(洗)率80%以上;煤矸石利用與達標排放率100%。
(3)煤炭分選將趨向更智能、更環保的方法:在煤炭生產加工過程中,直接從礦井中開采出來的不經任何加工處理的煤稱之為原煤,將煤和矸石進行分離是煤炭加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選煤工序能將煤炭分成不同質量、規格的產品,有利于煤炭的高效綜合利用;此外選煤過程還能去除原煤中含有的黃鐵礦等雜質,減少燃煤對大氣的污染,具有較高的環保意義。2020年,我國原煤入洗率達到74.1%,比2015年提高8.2%。
①常見的煤炭分選技術:在煤炭生產加工過程中,直接從礦井中開采出來的不經任何加工處理的煤稱之為原煤,將煤和矸石進行分離是煤炭加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步。選煤工序能將煤炭分成不同質量、規格的產品,有利于煤炭的高效綜合利用;此外選煤過程還能去除原煤中含有的黃鐵礦等雜質,減少燃煤對大氣的污染,具有較高的環保意義。因此,煤炭分選是煤炭工業的重要環節。
煤矸分選的方法以分選介質來分類主要包括濕選與干選。濕法選煤又稱洗煤,主要有跳汰分選、重介質分選和浮選等濕選方法,是目前我國選煤廠常用的選煤方法。干法選煤在分選過程不使用水,一般包括人工挑選、智能光電干選、風力煤矸分選、復合式干選、空氣重介質流化等。
?
?
關于煤炭分選主流方法應用占比情況無公開可靠數據可參考,通過對煤炭加工企業選樣調研的方式來獲取相關數據。2021年8月,選取國家能源集團、中煤能源集團、山東能源集團、陜煤集團和山西焦煤集團等13家煤炭集團作為調研目標,其中國家能源集團和中煤集團是煤炭產量最大的兩個全國性集團,山東能源集團與陜煤集團是省屬煤炭企業的典型代表,山西焦煤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煉焦煤采選企業。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我國煤炭產量為38.44億噸,通過調研的13個大型煤炭生產企業,調研的合計產能為20.68億噸,約占全國總產能的54%,本次調研有較強的代表性。
?
從上表可知:
?
根據這次調研,目前主流的分選方法為濕法選煤,總占比為95.76%;干法選煤總占比為4.24%,其中智能光電選占比為3.25%,傳統風選占比為0.99%。濕法選煤是我國選煤裝備主要依賴的技術工藝方法,但隨著我國對煤炭行業節能增效以及煤礦智能化要求的不斷提高,濕法選煤的弊端日益凸顯。從地域分布的角度來說,國內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主要坐落于中西部干燥和水資源匱乏地區,因此濕法選煤在這些地區的應用會受到水資源的嚴重制約,同時也使我國煤炭的利用率與許多發達國家形成了較大差距。對于部分易泥化的煤,濕法選煤會導致額外的煤泥產生,從而導致煤的回收率下降,造成額外的損耗。從環境保護的角度,濕法選煤技術會在應用中產生大量煤泥水,煤泥水中夾雜的細粒粘土、泥砂和煤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大力推行干選技術是選煤業的重大趨勢,同時,在保證提高煤炭的分選精度的條件下,干選技術也能緩解對環境的影響。
②智能光電干選技術概況:智能光電干選技術是指利用射線(X射線及γ射線)、紅外、可見光、激光及紫外線識別等光電識別技術,針對需要識別物體的不同特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模型并進行分選的智能化裝備,是集機械、硬件、算法、軟件于一體的智能化系統。近年來,智能光電干選裝備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2015年10月,發行人發布了基于光電識別技術的TDS智能干選設備,進一步實現了智能光電干選技術的產業化實踐。TDS智能干選設備在分選精度、分選粒度、分選能力、穩定運行能力上均有了較大的突破,智能光電干選技術逐漸被行業接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