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微生態制劑行業市場投資競爭戰略規劃指導可行性研究預測
?
酶制劑、微生態制劑在飼料行業的應用主要用作飼料添加劑。飼料添加劑是指為滿足特殊需要而加入飼料中的少量或微量營養性或非營養性物質。飼料添加劑的開發和應用對整個飼料工業的技術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屬于飼料工業領域的尖端技術。
飼料添加劑是配合飼料的重要成分,重量占比小,但功能性強。隨著養殖業和飼料工業的迅速發展,我國飼料添加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飼料產量規模的提升是驅動飼料添加劑行業發展的基礎動力。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2020年全國飼料工業發展概況》數據,我國工業飼料2020年產量為25,276.1萬噸,比2010年增長56.01%。長遠來看,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行業仍將受益于人口增長和動物食品消費的增長趨勢。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數量將達到90億,全球對于食品的需求量將上漲約60%。國際飼料工業協會(IFIF)預計全球動物性食品的需求增長速度將會更快:到2050年,肉類產品(家禽、豬、牛肉)的需求將會翻倍,乳制品和魚類產品的需求將增長兩倍。同時,我國的飼料添加劑普及率也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隨著我國飼料和養殖行業集中度提升,規模化養殖以及工業飼料的進一步普及,將大大提升飼料添加劑的用量。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微生態制劑行業市場分析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飼用酶制劑是我國酶制劑工業最早突破國際巨頭技術壟斷的領域,目前也是我國酶制劑工業發展較為成熟的領域。隨著研究深入,人們對各種酶制劑作用機理和使用效果的認識更加深刻。國內飼用酶制劑產品最初為主要以助消化為目的的酶制劑,包括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植酸酶等,后逐步發展至以降解單一組分抗營養因子或毒物為目的的酶制劑,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纖維素酶等非淀粉多糖酶;以及以降解多組分抗營養因子為目的酶制劑,包括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果膠酶等。除促進消化吸收、降低抗營養因子等基礎營養功能外,近年來飼用酶制劑在調節腸道健康、殺菌抑菌等方面的功能也逐步被發掘,幾類新型酶制劑開始得到重視并應用,比如,非淀粉多糖酶可以調節動物腸道健康,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可以殺菌抑菌等。發展至今,我國商業化的飼用酶制劑已達20余種,酶制劑在飼料工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歷年統計,國內飼用酶制劑2020年產量約22.82萬噸,相比2012年8萬噸產量,復合年增長率為14.00%。
2012-2020年中國飼用酶制劑產量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我國飼料加工行業以及養殖行業長期以來面臨著食品安全、糧食戰略安全以及環境污染等三大亟待解決問題,飼用酶制劑作為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的有效途徑,得到飼料和養殖業的逐步重視。近年來,我國飼料及飼料添加劑行業開始逐漸轉向“安全、高效、環保”生物飼料,飼用酶制劑新技術和新品種不斷得到運用,飼用酶制劑預計將呈現出加速發展趨勢。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酶制劑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預測咨詢報告》
1、食品安全、糧食戰略安全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推動飼用酶制劑使用:
(1)替代抗生素,保障食品安全:抗生素最初被用來治療患病畜禽及維持畜禽健康,后來被廣泛用作生長促進劑,以改善飼料轉化率并提高畜禽的生長速度。但抗生素的使用產生藥物殘留、耐藥性等問題,對食品安全產生極大的威脅。為此,歐盟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禁止抗生素使用,我國也已于2020年7月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將促進酶制劑在無抗日糧中的大量應用。
酶的種類和功能廣泛,在多個方面具有間接或者直接替代抗生素的潛力。在抗生素的促生長、抗菌等核心功能上,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等可以殺菌抑菌,外源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植酸酶、非淀粉多糖酶等可以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均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抗生素的作用。在飼料中應用飼用酶制劑能夠減少飼用抗生素等藥物飼料添加劑的使用,有利于降低藥物殘留,為我國飼料“禁抗”、養殖“減抗、限抗”政策提供解決方案,最終實現食品“無抗”,保障食品安全。
(2)提高飼料利用率,緩解人畜爭糧的矛盾,保障糧食戰略安全:飼料生產的主要原料包括玉米、豆粕、棉粕、菜粕、魚粉等。豆粕、魚粉等蛋白飼料原料對外依存度高,大豆、魚粉主要依賴進口。玉米基本上自給自足,但近年來國內飼料和玉米深加工企業消費快速增長,大大拉動了對玉米的需求。
隨著我國飼料生產規模的逐年提升,對飼料原料的需求不斷加大,飼料原料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因疫情、天氣等原因,玉米、豆粕、魚粉也會出現一定的采購困難。同時,飼料行業原料成本占飼料生產總成本的90%以上,且飼料銷售毛利率較低,玉米、豆粕、魚粉等大原料價格浮動,對飼料成本和效益產生較大影響。
在飼料原料短缺且價格變動較大的背景下,飼料工業一方面盡力通過添加飼用酶制劑等手段提高現有常規飼料原料的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通過合理選擇替代原料,優化飼料配方,制定最優的營養和成本組合成為成本管控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開發非糧型飼料資源,緩解飼料原料不足,成為市場關注的熱點。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頒布《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提到要研究建立生豬、肉雞和蛋雞等代表高效低蛋白日糧配制技術體系,分別制定利用稻谷、小麥、雜糧、薯類、雜粕和其他農副產品等原料替代玉米、豆粕的飼料配方調整方案,并盡快建立完善飼料原料營養價值數據庫以幫助后續工作的推進。
根據農業農村部頒布的《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相比玉米和豆粕來說,非糧型飼料資源來源豐富、價格低廉,從成本上有明顯的替代優勢,但非糧型飼料資源中存在大量的非淀粉多糖、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游離棉酚、硫代葡萄糖苷、單寧等抗營養因子,會影響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及動物的腸道健康。通過額外添加針對性的飼用酶制劑,可有效降低抗營養因子的抗營養作用,提高營養物質的消化利用率,并改善動物腸道健康。因此,隨著非糧型飼料資源在飼料中的應用比例提高,酶制劑的需求量將大幅上升。
(3)減少氮磷排放,降低養殖業環境污染植酸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等飼用酶制劑可提高飼料中氮、磷的利用率,減少動物糞便中氮、磷的排泄量,減少環境污染。現代化養殖業以大規模、集約化生產為基本特征,氮、磷造成的水體及土壤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加重。根據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以及農業農村部統計數據,畜禽養殖業是我國磷、氮污染的主要來源。
國家相繼出臺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畜禽養殖業污染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程技術規范》等法規,對養殖中的環保問題進行規范。2018年4月,生態環境部《關于加強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環水體〔2018〕16號)將畜牧業列為總氮總磷排放重點行業,實施氮磷排放總量控制。國家對養殖業環境污染的重視和控制,將極大促進飼用酶制劑在飼料養殖業中的推廣和應用。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生物飼料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2、飼用酶制劑新功能不斷被挖掘,新技術和新產品涌現:近年來,酶制劑在飼料養殖中的應用技術不斷發展,新思路、新理念以及新技術不斷涌現,酶制劑新功能不斷被挖掘。
(1)隨著研究深入,飼用酶制劑由原來最基礎的提高日糧營養消化利用的營養功能,逐步拓展到包括調節動物腸道健康、殺菌抑菌等方面的功能。傳統酶制劑主要作用是直接補充營養消化酶,間接去除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或增加動物內源消化酶分泌。而酶制劑發展至今,面臨著新的突破和拓展。比如近年來興起并逐步得到重視的葡萄糖氧化酶、溶菌酶具備殺菌抑菌、保障動物腸道健康等功能,為無抗養殖開辟了新領域,成為飼用酶制劑市場新的增長點。
(2)酶制劑從傳統的禽畜動物品種應用向水產動物、反芻動物、寵物等其他動物品種拓展。工業飼料可分為豬飼料、禽飼料、水產料、反芻料和其他飼料等。2020年,我國飼料總產量25,276.1萬噸,其中,反芻料、水產料產量分別為1,318.8萬噸、2,123.6萬噸,占比分別為5.22%、8.40%,是我國飼料工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飼料添加劑重要的下游市場。同時,寵物飼料產量96.3萬噸,同比增長10.6%,保持較快的增速。
目前,酶制劑產品主要在禽畜動物品種使用,在水產動物、反芻動物的普及率不高,主要因水產動物、反芻動物的消化生理、喂養環境以及飼料加工方式與禽畜動物存在較大的差異。近年來,隨著研究和應用的深入,水產、反芻飼料工業開始更廣泛地使用酶制劑等飼料添加劑產品,是酶制劑重要的潛在增長市場。
近幾年,國內寵物食品行業快速發展,寵物主對寵物食品不再滿足于低層次的需要,而是向更高層次的營養功能進階。通過生物酶解技術生產“寵物酶解糧”,更利于寵物消化,保障了寵物食品的風味口感與品質,能夠滿足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寵物食品成為酶制劑新興的下游市場。
(3)生物飼料的工業化生產為酶制劑、微生態制劑拓展新的應用領域。禁止抗生素、非洲豬瘟、環境保護、飼料原料緊缺以及食品安全等多重壓力對我國飼料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亟需新的技術、產品和模式來帶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眾多的挑戰和選擇中,生物飼料應運而生。生物飼料指使用國家相關法規允許使用的飼料原料和添加劑,通過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發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飼料產品總稱。目前,飼料行業正加快生物飼料的產品開發和市場布局,養殖行業也已經開始應用生物飼料。酶解、發酵以及菌酶協同發酵是常用的對飼料原料進行預消化、預處理的生物手段。公司沉淀了菌和酶兩項生物飼料生產的核心技術,將在生物飼料的發展中占得先機。為了保證原料的處理效果,酶制劑在發酵飼料中的添加比例要遠高于在傳統飼料中的添加比例,添加種類也會越來越豐富。隨著菌酶協同發酵飼料的推廣,飼用酶制劑、微生態制劑的整體市場份額將會增大,迎來新的增長點。
3、下游飼料、養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將有利于酶制劑推廣使用根據中國飼料工業協會數據統計,2020年年產100萬噸以上規模飼料企業集團33家,在全國飼料總產量中的占比為54.6%,其中前3家飼料集團企業(CR3)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2018年,CR3產量占比約為16.6%,與德國、日本CR3在30%以上的集中度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在飼料行業競爭日趨激烈、下游養殖行業集中度提升、非洲豬瘟對生物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飼料行業禁止抗生素對產品研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等多重因素影響之下,飼料行業競爭將更著眼于差異化產品和服務能力。大型飼料集團企業在采購成本控制、產品和技術能力、質量控制、生物安全等方面體現出更為明顯的優勢,必將重塑市場競爭格局,加速產業集中度提升,將有利于酶制劑推廣使用。
(1)飼料行業集中度上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由于行業競爭激烈,且養殖業集約化趨勢明顯,對飼料行業的產品安全、性能和效率等都提出較高的要求,飼料企業從過去單純追求擴大生產規模,轉變為通過提供差異化產品和服務以獲取更高的毛利率。
2016年我國統計在冊的飼料加工企業為7,047家,平均單廠產能僅2.97萬噸,飼料企業普遍單廠產量規模和產能利用率都較為低下,且大部分飼料產能為早期小規模投資,工藝技術落后。飼料工藝經過近年行業研究和技術創新,飼料生產無論是在制粒、膨化、噴涂等工藝技術上都得到較大的進步,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得到飛躍式的進步。行業中小企業因產能受限、資金缺乏等多種不利因素,生產低效且效益甚微;行業中的大型企業將借助飼料行業產業升級的機會,進行產能投資或并購,擴大市場占有率,飼料行業已經進入集中度加速提升階段。
(2)生物安全要求提高。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帶來了持續性影響。政府對于飼料行業的監管日益加強,“非洲豬瘟”也進一步提升了食品生產領域品控可追溯的要求,對產品生產的可控性提出新的要求。同時,我國居民對食品安全、原料可追溯等也有迫切的需要,行業內現有大部分小企業并不能滿足下游養殖發展和居民消費的需求,必將逐步被淘汰。
(3)飼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對飼料企業研發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如何針對養殖端的需求,研發生產出營養精準配比、無抗生素添加的新型飼料,將成為未來飼料企業競爭的重要基礎。大型飼料集團企業具備更強大的原料采購優勢和技術研發能力,更易與一流的酶制劑企業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實現產業鏈持續的共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