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工程技術服務行業發展態勢分析及投資發展戰略規劃可行性研究預測
?
工程技術服務行業發展形勢與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金融政策和行業發展導向緊密關聯。
一、工程技術服務行業發展態勢:
1、中國經濟逐步恢復常態,基建投資將持續加強:2020年,面對新冠疫情、嚴重汛情,我國精心謀劃部署,果斷采取行動,經濟社會發展交出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的亮麗答卷,經濟運行逐步恢復常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7270億元,比上年增長2.7%。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18907億元,增長2.9%,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0.9%,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8%,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形勢總體平穩,持續維持較高體量。總體形勢看,在“穩增長”的總基調下,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呈增量上行趨勢。
2、重大戰略規劃區域帶來市場機遇:隨著“一帶一路”、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格局,給工程咨詢企業帶來新的市場發展機遇。2020年,我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8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77.9億美元,同比增長18.3%,占同期總額的16.2%,較上年提升2.6個百分點。在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1414.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911.2億美元,分別占同期總額的55.4%和58.4%。雄安2020年115個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559億元,超額完成計劃投資,新區內重點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京雄城際鐵路(河北段)、容易線干線公路(新區段)等19個項目完工。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速推進,深中通道首節沉管海底完成對接,珠機城際一期正式開通運行。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交通運輸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規劃》提出要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路網絡為基礎,水運、民航為支撐,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為主要節點,構建對外高效聯通、內部有機銜接的多層次綜合交通網絡。
5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是“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新格局,對內要培育新動能,構建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經濟體系。對外要實施高水平的開放,推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向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多領域發展。一系列重大戰略規劃,都給工程咨詢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
3、省內投資穩中有進:2020年,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1%,高于全國2.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3位,基礎設施類投資拉動明顯,在“兩新一重”政策引領下,一大批交通、水利類重大工程加快建設,全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0.6%。1-12月份交通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34.7億元,同比增長5.9%,完成全年計劃目標的119.2%。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資234.8億元,同比增長175.7%,普通國省干線完成投資324.4億元,同比增長5.4%,水運建設完成投資111.3億元,同比增長1.7%。
4、城市建設市場持續穩定,業務發展空間大:我國城鎮化率較發達國家還有差距,城鎮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深入,城市建設補短板的需求較大,城市建設市場將持續穩定增長。同時,城市居民對優美環境、健康生活、文體休閑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基礎設施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城市更新業務市場也在快速增大。
5、“新基建”背景下,工程數字化、智慧交通成為新動能:黨中央、國務院密集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兩新一重”作為2020年重點任務。交通運輸是新型基礎設施與傳統基礎設施融合發展的重要領域。8月份,交通運輸部發布《關于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一方面要求公路勘察設計行業加強BIM技術在交通基礎設施規劃、設計、建設、運營、檢測維護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加快推進工程數字化;另一方面指明了以車路協同為基礎的智慧公路為未來公路建設趨勢,為公路勘察設計企業介入交通基礎設施的智慧運維和智慧交通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工程技術服務行業市場發展動態監測及投資戰略可行性評估預測報告(2021版)》
二、行業發展機遇:
(一)從宏觀經濟形勢看,基建投資仍將持續穩步增長: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中國共產黨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發展階段,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同時,安徽省委第十屆十二次全會審議通過的安徽省“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全省域與滬蘇浙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等一系列目標,必然帶來交通建設、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的巨大市場空間。根據國家統計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末我國城鎮化率超60%,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隨著城鄉統籌發展的深入,城市建設補短板的需求較大,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要“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未來城市建設市場將持續穩定增長。
(二)從國內重點區域市場看,有新的市場發展機遇:隨著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成渝、京津冀等區域政策的大力推進,將給工程咨詢企業帶來新的市場發展機遇。《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在空間布局上提出了“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格局,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21%。根據規劃,到2030年,全面建成水脈暢通、功能完備的長江全流域黃金水道,全面形成上中下游一體化發展格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明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及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軌道上的長三角基本建成,省際公路通達能力進一步提升,世界級機場群體系基本形成,港口群聯動協作成效顯著,安全可控的水網工程體系基本建成,重要江河骨干堤防全面達標,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達到5公里/百平方公里,這都給工程咨詢企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2021~2035)提出要加強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之間聯系,建設綜合性、多通道、立體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軸,充分發揮促進全國區域發展南北互動、東西交融的重要作用。加快構建7條走廊。強化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極的輻射作用,加強極與組群和組團之間聯系,建設7條多方式、多通道、便捷化的交通走廊,優化完善多中心、網絡化的主骨架結構;加快構建8條通道。強化“主軸”與“走廊”之間的銜接協調,加強“組群”與“組團”之間、“組團”與“組團”之間聯系,加強資源產業集聚地、重要口岸的連接覆蓋,建設8條交通通道,促進內外連通、通邊達海,擴大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交通網絡覆蓋;到2035年,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實體線網總規模合計70萬公里左右(不含國際陸路通道境外段、空中及海上航路、郵路里程)。其中公路46萬公里左右,高等級航道2.5萬公里左右,沿海主要港口27個,內河主要港口36個,基本實現全國縣級行政中心15分鐘道、30分鐘上高速公路、60分鐘上鐵路,市地級行政中心45分鐘
上高速鐵路、60分鐘到機場。
(三)從省內市場看,可挖掘潛能較大:交通運輸部將安徽列為第二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并將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都為安徽省新一輪交通運輸大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安徽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促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通知》指出,到2021年實現省內所有縣城通高速公路。到2025年,全省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900公里以上,完成擴容改造49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總通車里程達6800公里(安徽省2019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為4877公里),其中六車道以上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10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爭達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安徽省《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預計2021年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左右,聚焦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交通水利能源重大工程等,全年新開工億元以上重點項目1800個以上、竣工700個以上;建成固蚌、蕪黃高速和池祁高速池州至石臺段,實現縣縣通高速;制定實施高速公路“縣城通”推進方案;開展巢湖流域排洪暢通安全、江淮分水嶺地區和淮河以北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工程前期工作,開工建設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區、華陽河蓄滯洪區等工程,引江濟淮主體工程完成投資125億元以上;啟動新一輪港航資源整合,提升蕪湖—馬鞍山、安慶江海聯運樞紐功能;省內市場可挖掘潛能較大。
(四)從行業發展趨勢看,新政策、新形勢帶來新發展:一是國家投資體制改革,資本運作成為發展熱點。上市、登陸新三板、掛牌科創板、引進戰略投資者有助于企業改變自身的治理結構、融投資能力、業務發展邏輯;并購重組通過細分領域、產業鏈、業務模式和市場區域等維度的業務結構調整形成有效的戰略性支撐;發展PPP模式,拉長服務的鏈條,完善甚至顛覆盈利模式,從單純的設計走向總包、運營管理。
二是市場化進程進一步推進,加快行業改革步伐,行業正在大力推進建立平等、開放、透明的市場準入機制、建立統一的市場監管機制反對地方保護、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
三是推進行業產業化發展,加大企業資源整合能力要求,產業化是未來工程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核心是立足工程全過程產業鏈的價值共享,為業主提供包括融投資、科研、勘察、設計、施工、生產、物業營運等在內的全過程服務,即每個環節基于原有模式重新改造后的再融合。
四是并購重組進一步加劇,行業內企業數量規模出現拐點,行業集中度將逐步提升。
五是企業發展理念從“規模增長”轉向“有機生長”,發展模式從“內生主導”真正走向“開放生態”,運作模式從“任務式、項目式”真正轉向“組織化、企業化”,資源整合從“松散利益聯系”轉向“共生賦能鏈接”。
六是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在城市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將進一步加強,采用BIM、AI、虛擬現實、3D打印等信息技術工具圍繞工程建設全過程構建數字化生態系統成為行業內企業發力的重點。在線協同工作支撐平臺、精益運營等需求正加速企業信息化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