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印染助劑行業市場供需現狀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分析
?
印染助劑作為紡織印染的重要原料之一,是指在織物印花和染色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助劑,用以改善紡織印染品質,提高紡織品附加值。目前我國已開發和生產的助劑產品品類較少,約為1500余種,僅占全球已開發和生產品類的10%,常年生產的品種約1100余種,其中主要品種約200余種,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豐富品類方面仍需加強。
我國第一家“上海助劑廠”于1958年成立,王如中先生子承父業繼承該廠生產了部分進口助劑產品,直至2010年我國承辦世博會動遷至上海市奉賢星火開發區,在這段時間內研發了多種印染助劑。此后,印染助劑企業的創辦似雨后春筍般的迅速發展,都以民營企業為主,部分合資企業,規模小而散。逐漸形成規模的也僅有廣東佛山黃冠雄先生創辦的德美精細化工公司、浙江杭州的徐傳化先生以“去油靈”起家并由其子徐冠巨發展壯大的傳化集團,其余遍布浙江、江蘇、廣東、上海、福建、山東等地。從企業市場份額來看,傳化集團旗下傳化化學是國內紡織印染助劑行業龍頭企業,印染助劑規模和市場占有率全國第一。2016-2019年,公司印染助劑業務營收規模保持在20億元以上,2019年達到35.3億元,市場占有率為11.17%,份額遙遙領先。浙江龍盛和德美化工近年印染助劑業務營收規模在10億元左右,市場占有率在3%左右,2020年分別為2.55%和3.23%。印染助劑行業發展極度依賴紡織印染,目前紡織行業的市場需求較為強勁。但是在供給方面,由于生產廠家眾多,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帶,但這些企業大多只服務于周邊的紡織、服裝企業,因此規模都較小,而且產品也極為單一,集中度并不高。
我國的印染助劑產量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飛速的發展,七十年代的紡織助劑只有幾千噸,1982年為7萬噸,1990年為16萬噸,2000年為46.57萬噸,2005年為75萬噸,2015年為154.2萬噸。隨著紡織工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對紡織品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紡織印染助劑消耗總量增長較快,2018年增長至200萬噸左右,目前印染助劑產能在250萬噸以上。目前,我國紡織印染助劑與纖維產量比為4∶100。2020年我國印染助劑產量為245萬噸。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印染助劑行業市場發展現狀研究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印染助劑按照其應用于染色工藝的不同階段及功能可劃分為前處理劑(退漿,煮煉,漂白穩定劑,螯合)、染色助劑(勻染,滲透,消泡,固色,增深,分散等)、印花助劑(糊料,粘合劑,增稠劑,交聯劑,增艷,防沾污劑)、后整理劑(柔軟,免燙,防水,拒油,易去污,阻燃,抗靜電等)及其他助劑。從企業布局來看,龍頭企業傳化、德美等印染助劑布局較為全面,產品覆蓋印染企業的前處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及功能整理等全套工序。
近年來,我國紡織工業逐漸成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但仍然保持增長局面。因此,紡織印染助劑的需求還會繼續增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對紡織品的性能要求不斷提高,新紡織纖維和新的印染與整理技術不斷開發使我國紡織印染助劑行業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傮w來看,影響紡織助劑需求的因素主要為下游紡織、印染需求。具體來說,紡織品對染料和紡織助劑的需求規模較大。在紡織品應用領域,一方面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決定了紡織品產業的規模及多樣性需求;另一方面關于服裝色調的流行趨勢也會對染料品種形成一定的影響。由于下游紡織、印染客戶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逐步增大,我國印染助劑的研發和創新也越來越迅速,市場規模逐年上升,近年來受環保政策等因素影響,行業發展趨于平穩,市場增速放緩。結合我國印染助劑行業消費量及平均價格水平,2020年中國印染助劑行業市場規模達到328億元,同比增長3.81%。
目前,國內的印染助劑企業按經營模式主要可以分為印染助劑產品自有品牌制造商、染助一體化及染整應用解決方案提供商、少數品種的印染助劑產品制造商等三大類。其中,染助一體化是行業發展的主要趨勢。染料和印染助劑作為印染行業的在進行印染加工所必須的基本原料,在實現印染工藝的過程中同時使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企業通過染料和印染助劑的綜合協同可以提供更好的染整問題解決方案,對比只有單一有染料或者助劑的公司,可以更快更全面的解決各種客戶的技術問題,增加客戶粘性并提升公司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