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皮膚病類藥物行業市場銷售規模分析預測及未來市場投資戰略研究
?
1、我國醫藥行業發展概況:醫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醫藥行業呈現持續良好的發展趨勢,醫藥產業的地位逐漸提高。未來,中國醫藥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
2、中國皮膚病類藥物行業現狀:目前大氣污染日益嚴重,導致皮膚病發病率不斷提高,而皮膚病的致病因素也在不斷地升級。皮膚病是醫學上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范圍廣、病情種類多、治療時間長等特征。近年來,皮膚病患者數量持續增長,年齡日趨年輕化,且由于皮膚病病情反復,患者拖延病情,治療費用高等原因,給患者康復帶來極大不利。
(1)尖銳濕疣治療領域:尖銳濕疣又稱生殖器疣或性病疣,是一種由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性傳播疾病,屬于皮膚性病范疇。人乳頭瘤病毒(HPV)迄今已發現77種,主要感染上皮,人是唯一宿主,引起尖銳濕疣的病毒主要是HPV-6、11、16、18型。尖銳濕疣的治療目的是去除疣體,盡可能地減少或預防復發。尖銳濕疣在治療方案上主要有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光動力療法三種。其中,藥物治療之代表為0.5%鬼臼毒素酊(軟膏)、5%咪喹莫特乳膏、80%-90%三氯醋酸(TCA)或二氯醋酸(BCA)、干擾素、氟尿嘧啶,物理治療之代表為手術治療、冷凍療法、激光治療、電灼治療,光動力學療法指艾拉?光動力療法。
(2)鮮紅斑痣治療領域:鮮紅斑痣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真皮淺層毛細血管網擴張畸形。表現為無數擴張的毛細血管所組成的較扁平而很少隆起的斑塊,病灶面積隨身體生長而相應增大,終生不消退,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頸部多見,占75%-80%。在新生兒中發病率高達千分之三至四。此前沒有良好的治療手段,但如不及時治療,65%以上的患者病灶會逐漸擴張,在40歲以前出現增厚或發生結節,嚴重影響容貌和心理。
3、市場需求現狀:我國生物醫藥行業除了技術革新帶來的行業發展,產業政策對行業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人口增長、老齡化使得藥品需求不斷增加: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老齡化以及居民衛生保健意識的不斷增強,我國醫藥制造行業持續快速發展。根據國家統計局2數據,2019年末,我國共有14億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34‰,人口的自然增長將帶來藥品市場的新增需求。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呈加速趨勢,2015年至2019年期間,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從1.44億增加至1.76億,占人口比重從10.50%上升至12.60%。由于老年人群體較其他人群抵抗力較低,兼患多種疾病,對于藥品的需求相對更高。人口老齡化的日趨嚴重將直接導致我國藥品需求的大幅提升。
2)居民收入和醫療支付能力逐漸提升: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比上年增長8.90%。201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65,841.39億元,占GDP6.67%,人均衛生費用為4,702.79元,比上年增加465.81元。隨著我國居民醫療衛生支付能力的上升,藥品消費能力也有望得到進一步提高。此外,國家對醫療衛生的投入不斷擴大,2019年國家政府衛生支出為18,016.95億元,較上年增長9.87%。隨著國家不斷加大醫療衛生的投入,生物醫藥產品的消費能力也將不斷提升。
3)產業政策帶來新的機遇:從2009年3月國務院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開始,各部門先后出臺政策、規劃等各項措施,逐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立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向城鄉居民統一提供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而全面提高國民健康及醫療水平。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要求“十三五”期間,要在分級診療、現代醫院管理、全民醫保、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監管等五項制度建設上取得新突破,同時統籌推進相關領域改革。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將普遍建立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醫療保障體系,比較規范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和綜合監管體系,比較科學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包括產業發展規劃、藥品流通質量管理、基層醫藥市場建立等在內的一系列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方面加強了行業監管,有助于改善競爭環境,促進行業整合,實現醫藥制造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隨著醫改的深化,政府逐步加大衛生投入,擴大基本醫療的受益面。這些舉措將會進一步擴大藥品需求市場規模,同時也為研發能力較為突出、質量控制較為有效的醫藥制造企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契機。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皮膚病類藥物行業全產業結構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可行性評估預測報告》
4)行業體制改革對醫藥研發的變革: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將提高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質量、解決注冊申請積壓、提高仿制藥質量、鼓勵研究和創制新藥和提高審評審批透明度作為主要工作目標。
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同月,以上海為代表的11個試點地區委派代表組成的聯合采購辦公室發布了《4+7城市藥品集中采購文件》。其中規定:“化學藥品新注冊分類批準的仿制藥品目錄,經聯采辦會議通過以及咨詢專家,確定采購品種(指定規格)及約定采購量。”本次改革通過堅持集采量價結合、推進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工作等一系列“組合拳”實現讓人民群眾以比較低廉的價格用上質量更高的藥品。從“4+7”試點拉開序幕,再到2019年全國擴圍,2020年執行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國家集采,集采常態化正在加速推進,集采會是未來幾年醫藥產業的主旋律。
2021年1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開展的意見》,對下一步藥品帶量采購做出重要部署,進一步明確藥品集采的常態化機制;探索類似適應癥的合并集采,中選價格與醫保支付標準協同,競爭加劇。
醫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醫藥行業呈現持續良好的發展趨勢,醫藥產業的地位逐漸提高。我國都出臺了相應的產業支持政策,以支持本國醫藥行業的發展。未來,中國醫藥行業將繼續保持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升。上述改革的實行將使得未來中國的藥品定價模式逐漸回歸到國際通行的將新藥和通用名藥分開定價的藥物分類定價模式,即除在臨床上有特殊治療價值的新藥外,其余藥物都將進行較為激烈的價格比拼。未來醫藥企業的競爭力將體現在醫藥創新能力和產業化能力上。
4、產業發展前景:伴隨全球人口持續增長、新興市場的發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等因素,全球醫藥市場保持了穩定增長,新的醫療技術、產品層出不窮。近年來全球藥品支出規模日益擴大,預計2023年全球藥品支出將超1.5萬億美元,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每年藥品支出總量增速將保持在3%-6%之間。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隨著60歲以上中老年人口比例持續提升,中國醫藥行業面臨未來二十年的人口結構紅利,需求的升級和醫藥科技的進步將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
2015年以來,我國醫藥行業進入快速分化、結構升級、淘汰落后產能的階段。近年來藥品審評審批加速以及優先審評政策出臺對我國醫藥產業影響較大,無論進口品種還是國產品種,都呈現出批文數量快速上升的趨勢。隨著藥品審批標準提高,以及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持續推進,具有醫藥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擁有知識產權保護的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明顯。
近兩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復工復產延遲、交通運輸受阻、醫院非疫情相關處方下降等因素對行業造成了較大不利影響。但長期來看,在人口老齡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民眾健康意識增強等因素的驅動下,國內醫藥行業發展趨勢依然向好。同時,在“加快控費調結構、鼓勵創新促轉型”的多項醫藥行業改革政策效應疊加下,中國醫藥行業發展依然處于重大變革期,預期醫藥市場結構調整深化,科技創新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洗牌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