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細分市場現狀、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
?
血液制品又稱血漿衍生物,英文名稱為Plasma?Derivatives,是指從血漿中8%的血漿蛋白中分離提純得到的物質。血液制品主要是以健康人血漿為原料,采用生物學工藝或分離純化技術制備的生物活性制劑,包括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各種凝血因子等。
從不同的血漿蛋白成分中能夠提取出不同種類的血液制品。例如:從白蛋白中可提取出人血白蛋白,用于調節血漿滲透壓、運輸、解毒以及營養供給;從免疫球蛋白中可提取出肌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肌免)、靜脈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靜丙)以及特異性人免疫球蛋白(特免);從凝血因子中可提取出人凝血酶原復合物、人凝血因子Ⅷ、人纖維蛋白原等;從其它蛋白成分中可提取出蛋白酶抑制劑、酯酶抑制劑等。可提取的血液制品種類數量與提取技術的高低息息相關。
2013-2020年,我國血液制品批簽發數量持續上升,增長率呈波動趨勢,2020年血液制品批簽發量達到9906.97萬瓶;同比增長7.38%,增速較2019年有所下滑。血液制品可分為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三大類。2013-2020年,人血白蛋白(折合10g)產品批簽發總量從2367.11萬瓶增加到6009.46萬瓶,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24%,2020年人血白蛋白(折合10g)產品批簽發總量為6009.46萬瓶,同比增長11.09%。從產品批簽發量總體來看,2013-2020年,我國免疫球蛋白批簽發數量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其中,2019年批簽發量達到近年最高值3453.28萬瓶。2020年,我國免疫球蛋白批簽發量為3394.87萬瓶,同比小幅下降1.69%。2013-2020年,我國凝血因子產品批簽發量呈現出波動上升的趨勢,2020年,我國凝血因子批簽發量為502.64萬瓶,較2019年有較大提升。其中,人凝血因子Ⅷ批簽發量為204.33萬瓶,人纖維蛋白原批簽發量為135.28萬瓶,人凝血酶原復合物批簽發量為163.03萬瓶。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血液制品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
血液制品行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相對低、政策管控強的行業。血液制品行業的護城河很大一部分來自嚴厲的政策監管。由于血液制品的生產原料直接來源于人體,經血液傳播的疾病(如艾滋病等)也可通過血液制品傳播,不規范的采漿、運漿、調漿、生產等操作非常容易導致血液制品遭到污染,因此血液制品行業長期處于國家嚴格管控下。自1996年國務院發布《血液制品管理條例》以來,血液制品行業的管控日益收緊。自2001年起,政府不再批準新企業進入血液制品行業,同時更新配套法規,大量中小型血液制品企業退出或被并購,目前僅有約30家企業仍在從事血液制品生產。嚴格的管控政策為行業內企業筑起護城河。目前,政府對血液制品的管控非常嚴格。以新增血漿站審批為例,2019年全年全國僅有1家單采血漿站新獲批。同時,各地政府不斷出臺政策限制新增單采血漿站。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國內采漿量預期下滑,在漿源有限的情況下,政策卻未見寬松,甚至日漸嚴格。
血液制品行業的產業鏈上游是采漿站,包括血站(即采集獻血者全血的血站)和單采血漿站(即僅采集獻血者血漿部分的血站,通常利用全自動單采血漿機分理出獻血者血液中的血漿部分,將血細胞輸回獻血者,使其更快恢復體力)。產業鏈中游是血液制品企業,典型代表包括泰邦生物、華蘭生物、上海萊士、天壇生物、博雅生物等。產業鏈下游是血液制品需求方。血液制品先進入各級醫療機構、藥店等,進而在專業醫師、藥師的指導下被患者應用。
血液制品是從血漿成分血漿蛋白中分離提純得到的物質,因而其產量與采漿量息息相關。在中國,血漿的主要來源是無償獻血。從2011年開始,我國陸續頒布相關政策,提升中國的采漿量水平。2011年,國家衛生部提出了“倍增'計劃,即要在未來的五年之間內,將中國的采漿總量提升一倍。在“倍增”計劃的推動下,各地區一方面興建血站及單采血漿站,2011到2016年,全國的單采血漿站數量從146個增加至226個,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5%;另一方面調動民眾的獻血積極性,著力提升單站采漿量,五年間,單站平均采漿量從26.4噸增加至31.4噸,年復合增長率為4.4%。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總采漿量從3858噸提升至7100噸,基本實現了“倍增'的目標。近年來,采漿量整體增速有所放緩,2019年,全國采漿量約為9100噸。2020年1-3月,因居家隔離政策,全國單采血漿站作為聚集性公共場所被迫休業,全國第一季度采漿幾乎停滯。自3月開始,各單采血漿站逐步恢復營業,但獻漿意愿受到慣性影響,采漿量繼續承壓。預計2020全年采漿量相較于2019年維持持平或略有下滑。
目前,我國單采血漿站數量總體分布在我國19個省市,其中,四川、廣西等省份漿站數量較多,采漿能力更強。由于這些地區單位面積人口數量比較大,人口較封閉使傳染類疾病發生率較低,經濟條件相對落后,長期以來是我國的主要血漿來源地。從企業來看,隨著我國血漿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主要企業運營血漿站數量占比持續提升,主要企業運營血漿站數量由2016年152個提升至2019年185個,其中天壇生物、上海萊士以及華蘭生物穩居前三位,2019年,天壇生物運營血漿站數量為58家,穩居全國第一。
血液制品行業長期處于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有二,其一是血液制品供應量有限,采漿量有限本就限制了血液制品的供應,而尖端技術的缺失以及學術理論的推廣不足,更導致血液制品生產技術有限,血漿利用率低下,加劇了供應不足的現狀;其二是部分血液制品,如: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等,臨床濫用現象嚴重。許多健康人群涌到醫院主動要求注射人血白蛋白或人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認為注射這些血制品可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延緩衰老。血液制品并非“神藥”,濫用不僅不能有“奇效',甚至還會危及健康。更重要的是,血液制品本就供應量稀缺,臨床濫用進一步加劇了血液制品行業供不應求的現狀。在此背景下,產業鏈下游大量真正的需求未得到滿足,血液制品行業發展受限。由此可見,血液制品行業要想獲得長久穩定的發展,在中上游需盡快推動技術進步,提升產品供應水平。
全球血制品行業從20世紀初起步,已經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歷程。大型跨國企業由于起步早,技術、資金、渠道積累充分,對比后發企業有著明顯的規模優勢。中國血液制品企業發展起步時間晚、擴張方式較為局限,使得中國血液制品行業的發展明顯落后于國際速度。目前,中國血液制品企業相較于國際大型企業還在技術水平、產品結構和采漿量三個方面上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新的市場發展節點之下,中國血液制品企業開始重視增強企業銷售能力,紛紛采取相應措施以打通下游銷售渠道。博雅生物通過收購廣東復大醫藥有限公司,直接整合并入,獲取經銷商的渠道資源。華蘭生物、衛光生物等將銷售渠道擴展至二、三線城市,下沉式融合客戶資源,擴大渠道覆蓋面。以上海萊士為代表的大部分企業采取了代銷轉直銷的方式,直接以公司內部銷售團隊布局銷售網絡,有效地增強企業在銷售渠道的控制力。通過銷售轉型,企業在產業鏈下游逐漸形成優勢,進一步地降低了銷售費用,擴大了市場規模。因此,產銷結合將會是未來血制品企業綜合發展的必經之路。
醫藥血液制品適應癥廣泛,在一些重大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方面療效顯著,無法被其他藥品所替代。作為血液的替代品,血液制品有著更長的保質期,便于存儲與運輸。血液制品作為一種來自于人體的獨特生物制品,在醫療領域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2年以來,中國血液制品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發展速度較快。2020年,我國血液制品市場規模約為374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