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及中國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市場發展前景預測及市場需求規模潛力分析
?
(1)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概況:侵襲性真菌病是指真菌侵犯人體皮下黏膜組織、血液和內臟器官等所引起的真菌感染性疾病。近年來,侵襲性真菌病已逐步成為嚴重的感染性疾病,是威脅人類健康與生命的頑兇之一。
IFD最常見的病原菌是念珠菌、曲霉、隱球菌、毛霉菌和耶氏肺孢子菌等。隨著侵入性檢查、廣譜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和腫瘤化療藥物的廣泛應用,真菌感染的風險也不斷增加,因此及早發現和鑒定病原體類型對于臨床診斷和治療尤為重要。此外,近年來主要致病真菌的病原譜也在不斷發生變化,除已被人類認知多年的常見真菌感染之外,許多以往不致病的環境真菌發生進化、突變,逐漸成為致病菌,甚至成為多重耐藥的強致病菌(例如,近年來發現的耳念珠菌被認為超級真菌)。由于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表現及癥狀不典型,且常被基礎疾病掩蓋,其早期診斷主要依賴于直接鏡檢法、培養法和影像學等傳統診斷手段。
其中,將標本直接涂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微生物診斷的常用方法。但其具有以下缺點:
1)培養時間較長,延誤診斷導致死亡率上升。例如,念珠菌可在48小時培養鑒定,而隱球菌培養時間最長可達2-4周。侵襲性念珠菌延遲4天治療,死亡率由15.4%上升到41.4%;
2)難以區分定植與感染。由于常見真菌念珠菌、曲霉都是條件致病菌在正常人體呼吸道、泌尿道等均有定植,因此如果標本取材來自非無菌部位,則培養和鏡檢無法區分定植和感染;
3)由于檢查有創性造成患者依從性差。如果進行侵入性檢查從無菌部位獲取待測樣本,尤其對有肺曲霉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難以實施;
4)根據形態難以鑒定菌種。缺乏靈敏性和精確性,比如同一菌種的菌絲,在鏡下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此外,影像學檢查的特異性也較低,難以將侵襲性真菌感染同腫瘤及其他感染區分,且影像學表現一般在患者晚期才出現,對臨床提供參考價值有限。傳統的病原微生物診斷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限制了傳統病原微生物診斷方法在侵襲性真菌病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近年來,血清學診斷方法已被逐步應用于侵襲性真菌病的早期診斷,成為傳統診斷方法的重要補充與提升。侵襲性真菌病血清學診斷技術可大致分為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兩類。抗原檢測主要包括G試驗、GM試驗、GXM試驗和Mn試驗等,抗體檢測主要指各菌屬特異性IgM、IgG抗體的檢測。其中真菌的多糖抗原標志物及其代謝產物的檢測敏感性高、特異性強,能夠早期、準確地反映患者病情的變化,更多用于免疫功能受損或低下的患者。對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抗體檢測結果則更能反映整體的病程發展階段,更具檢測價值。血清學診斷便于開展、易于操作,各實驗室間結果有較強可比性,較好地彌補了傳統診斷技術的缺陷。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傳感器技術的不斷進步,分子診斷給臨床真菌病診斷帶來了新的契機。與傳統方法、血清學檢測法相比,以PCR、恒溫擴增為代表的分子診斷方法因其高靈敏度、高敏感性和特異性以及可區分菌種等特點,未來有望成為真菌感染相關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
(2)全球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市場規模:全球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在全球病原微生物診斷市場中目前占比較低,2019年突破7億美元,但其成長性較好,過去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19%,隨著臨床醫生對侵襲性真菌病診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的滲透率將不斷提升,市場空間廣闊。
2017-2019年全球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規模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3)我國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市場規模:我國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起步較晚,市場滲透率較低,目前多在三級醫院及專業的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開展,2019年突破3億元,但成長性較好,三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在發展中國家,侵襲性真菌病診斷主要基于表型鑒定以及生化特性檢查,但過程十分耗時并且誤診率高。
國內外多篇研究證實新冠肺炎患者繼發肺部真菌感染,其中以曲霉感染為主。江蘇省疾控中心發表的一篇回顧性研究顯示,257例新冠肺炎患者中94.2%的患者繼發一種或多種病原體、23.3%的患者繼發曲霉感染、0.8%患者的繼發念珠菌感染。歐洲多國新冠肺炎合并曲霉感染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新冠肺炎合并曲霉感染的患病率在20%-35%,病死率介于44.5%-66.7%。
近年來,一種叫耳念珠菌的新型真菌在全世界快速的流行和爆發。耳念珠菌的臨床分離株通常對一線藥物具有很強的耐受性,血液感染的致死率高,因此被稱之為“超級真菌”。隨著臨床醫生對侵襲性真菌病診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的滲透率將不斷提升,市場空間廣闊。
2017-2019年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市場規模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4)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臨床應用及主要適應癥情況:
1)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臨床應用現狀:近幾十年,侵襲性真菌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圍內呈持續上升趨勢。截至目前,全球已發現的150萬種真菌中有400多種可以導致人類受嚴重感染。根據全球真菌感染行動基金會(GAFFI)的估計,真菌疾病已對全球10億人產生了影響,并導致每年至少150萬人喪生。
全球無艾滋病毒感染的免疫功能低下和/或住院患者的真菌感染情況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全球艾滋病患者真菌感染情況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非住院人群中真菌感染和過敏相關疾病的情況
?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相比于其他微生物感染,侵襲性真菌病發病隱匿、臨床表現不典型且常被基礎疾病癥狀所掩蓋,且臨床醫生普遍對于真菌感染的認識較為有限、診斷方法存在局限性,故侵襲性真菌病的就診率和確診率較低,很多病人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治。
石齊芳等人發表的《10年綜合性ICU血培養陽性病原學回顧性分析》文獻內容顯示,通過分析2009年1月-2018年12月上海市浦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浦東醫院ICU住院患者臨床血培養陽性標本病原菌及藥敏試驗,結果顯示
2009-2018年血培養真菌檢出率為6.1%,2014-2018年真菌檢出率較前5年(2009-2013年)上升,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張立群發表的《呼吸道分泌物真菌涂片檢查的臨床準確性分析》文獻內容顯示,通過對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遼寧省撫順市礦務局總醫院收治的644例非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結果顯示真菌直接涂片法和真菌半定量培養法的真菌檢出率分別為0.31%(2/644)、4.66%(30/644),不管是真菌直接涂片法還是真菌半定量培養法,其真菌檢出率均較低。近年來,雖然隨著臨床對真菌病診斷認識逐步提高,診出率有所上升,但漏診率依然較高。因此,目前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滲透率仍然較低,未來發展空間較大。
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發布的我國三級綜合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調研項目結果顯示,我國三甲醫院中有獨立真菌工作區域的比例較低;其中設立獨立的真菌工作區域的三甲醫院只有27%,具備獨立的真菌檢測安全柜的只占31%,大多數醫院的獨立真菌安全柜、真菌培養孵育箱(28℃和或35℃)等硬件配備尚不齊全;就真菌相關檢測的人員配備情況而言,目前獨立從事真菌檢測人員數量有限。就真菌相關檢測的開展現狀而言,非培養診斷技術在三級綜合醫院中的普及率較低;其中涂片鏡檢、酵母菌藥敏試驗等檢測方法配備齊全的醫院比例很低,質量管理及標準化操作意識仍較低。
2)侵襲性真菌病易感人群和主要適應癥情況:侵襲性真菌病在多種疾病患者中均可出現,常見于住院及危重癥患者(ICU、重癥流感)、惡性血液病患者、艾滋病患者、腫瘤患者、長期伴有肺部基礎疾病(肺結核、非結核分枝桿菌、COPD和支氣管擴張患者)和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廣譜抗生素患者是易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人群。侵襲性真菌病的主要高危人群為以下幾類:
3)
侵襲性真菌感染高危人群 | IFD發病率 |
艾滋病患者 | 17.5%-41.20% |
Sepsis(膿毒癥)患者 | 約28.30% |
HSCT(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 | 7.00%-19.00% |
Tumor(腫瘤疾病)患者 | 約19.80% |
Organtransplant(器官移植)患者 | 10.00%-18.00% |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 約11.00% |
心外科手術患者 | 5.00%-21.00% |
糖尿病患者 | 大于10.00% |
重癥流感患者 | 大于10.00% |
肺結核患者 | 大于5.00%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①艾滋病患病情況:侵襲性真菌病在艾滋病感染者中發病率較高,根據《艾滋病合并侵襲性真菌病診治專家共識》數據顯示,在艾滋病住院患者中,侵襲性真菌病發生率為41.2%,病死率高達22.9%;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2019年我國艾滋病患者的發病人數為71,240例。最常見的侵襲性真菌病臨床常見為隱球菌、馬爾尼菲籃狀菌、耶氏肺孢子菌和念珠菌等。因此,提升臨床上對真菌感染的早期診斷和治愈能力,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對艾滋病防御、治療和最終降低艾滋病的病死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②膿毒癥患病情況:膿毒癥具有全身炎癥反應表現,如體溫、呼吸、循環系統改變等外科感染的統稱。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是ICU患者的首要死因。近年來,膿毒癥及其并發癥的認識和治療研究有了很大進展,但膿毒性休克的死亡率仍高達30%~50%,特別是真菌菌血癥病死率高達50%。侵襲性真菌感染較易出現在罹患重癥膿毒癥的危重病患者中,并發侵襲性真菌感染可能導致死亡率的進一步加劇。根據中國病理生理學會危重病醫學專業委員會數據,我國膿毒癥發病率約為461例/10萬人。以2019年我國14億人口計算,2019年我國約有645萬人患有膿毒癥,其中約29,500人為合并侵襲性真菌感染。
③器官移植手術患病情況:盡管手術技巧和免疫抑制治療有了很大進步,但并發感染仍然是器官移植患者罹患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根據《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療技術規范(2019版)》數據,實體器官移植受者術后IFD病原菌以假絲酵母菌(念珠菌)最多見(占53.0%~59.0%),其次為曲霉(占19.0%~24.8%)和隱球菌(占7.0%~8.0%);器官移植受者IFD總體12周的病死率為29.6%。各類器官移植受者均可以發生真菌感染,且病死率高于其他致病菌,因此術后進行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對患者的術后存活率有重大作用。根據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2019年底,我國年移植手術量超過20,000例。
④腫瘤疾病患病情況:惡性腫瘤合并真菌感染的發病率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主要易感因素包括患者年齡、癌癥的分期、反復放化療、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有創性診療等。感染的病原真菌主要為念珠菌、曲霉等。根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2015年惡性腫瘤發病率為285.83例/10萬人,年增速約為2%。按此增速,以全國14億人口推測,2019年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約為309.39例/10萬人,惡性腫瘤患者約為433.15萬人。根據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統計,腫瘤較小且尚未轉移的一期癌癥患者到醫院的就診率僅有12.6%,而癌細胞已經大范圍擴散的四期癌癥患者的就診率則為26.4%。
⑤造血干細胞移植(HSCT)手術患病情況:侵襲性真菌感染在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中發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侵襲性曲霉感染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主要的致病菌,且多發于移植中晚期。移植患者存在粒細胞缺乏、移植物抗宿主感染、應用免疫抑制劑等諸多危險因素,且其病理組織學標本難以獲取,臨床診斷較為困難,故侵襲性真菌感染導致的死亡率仍然較高。根據《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第五次修訂版)》數據顯示,在接受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患者中,確診和臨床診斷IFD的發生率為7.7%,擬診IFD發生率為19.0%。國內研究數據顯示,血液惡性疾病患者接受化療的總病死率僅為1.5%,確診和臨床診斷IFD患者接受化療的病死率為11.7%;造血干細胞移植后死亡率為13.4%,死亡患者中18.6%為IFD相關。因此,早期預防和經驗性抗真菌治療將成為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措施。
⑥COPD患病情況:COPD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進行性發展,與氣道和肺臟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慢性炎性反應增強有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及機體免疫力普遍低下等因素,使其成為侵襲性肺曲霉病(IPA)的高發人群。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襲性肺曲霉病的危險因素及診斷進展》,侵襲性肺曲霉病作為一種嚴重的機會性真菌感染,在COPD患者中日益增多,除惡性腫瘤、器官移植外,COPD已成為侵襲性肺曲霉病的第3位易患因素。據該文獻報道,全球10%以上的COPD患者并發侵襲性肺曲霉病,全球約l-2%COPD患者死于侵襲性肺曲霉病肺曲霉病,而COPD合并侵襲性肺曲霉病的病死率高達72%~95%。由于COPD合并侵襲性肺曲霉病時的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危重患者通常又難以承受能夠明確診斷的有創性檢查。同時合格的病原菌送檢標本獲取不易,很容易造成誤診或漏診。因此,了解COPD并發IPA感染的臨床特征和危險因素,盡早采取有效的預防和針對性治療是降低COPD并發IPA感染率和死亡率的關鍵。
⑦心外科手術患病情況:心臟外科術后患者由于嚴重的基礎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手術指征、各種人工材料與導管的體內介入或留置、長時間使用呼吸機以及廣譜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的廣泛應用等因素,侵襲性真菌感染發病率逐年增加,并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根據《心臟手術后真菌感染病原學特征與危險因素分析》的內容顯示,通過對三甲醫院心臟外科手術病區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心臟手術后真菌感染患者32例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本次研究術后真菌感染的總病死率高達21.9%。臨床治療中,除了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外,及早發現侵襲性真菌感染并采用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藥物是提高危重病患者救治成功率的關鍵。根據《2018年中國心外科手術和體外循環數據白皮書》,2018年我國心臟外科手術240,614例,歷史年增速約4%,以此增速推測2019年心外科手術將超過250,000例。
⑧肺結核患病情況:肺結核是指由結核分枝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疾病,能波及周圍許多器官,其中最常見的是肺部感染。一般情況下,感染結核分枝桿菌后不會發病,但當感染者身體免疫功能下降或由細胞介導的變態反應增加時,會導致人體出現臨床表現,進而引發并發癥,因此慢性肺曲霉病即是肺結核常見的并發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全球約有120萬例肺結核后期合并的慢性肺曲霉病患者。根據國家衛健委調查顯示,公眾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僅為57%,肺結核患者中有癥狀者就診比例僅為47%。肺結核的治療以口服抗生素為主,少數情況會以手術介入清除結核灶,其中大咯血是肺結核患者常見突發性疾病。根據《肺結核基層診療指南(2018年)》,咯血是診斷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的癥狀之一,因此估計有約20%的肺結核患者需要進行住院治療。
⑨糖尿病患病率情況: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為較常見的真菌性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病原菌為新型隱球菌,其常在機體免疫力明顯下降時發生感染,病死率較高。臨床上糖尿病真菌感染極其常見,局部感染多見于會陰部、指甲等部位,侵襲性真菌感染雖不常見,但診斷或治療延誤容易導致糖尿病患者極易感染膿毒癥。因此,為了更好地控制住疾病的發展,在臨床治療中,需要及時明確糖尿病患者的感染源,并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以減少患者的病死率。
II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異常而導致的獲得性免疫疾病。根據文獻顯示,II型糖尿病是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患者最常見的伴發病之一,這可能是導致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的潛在危險因素。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DiabetesFederation,IDF)統計,2019年中國糖尿病患者(20-79歲)人數為1.16億人,其中包括部分糖尿病與真菌并發感染的患者。
⑩流感患病情況:流感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每年因它在世界范圍內引起的發病率、死亡率和造成的經濟損失列各傳染病之首。重癥流感和危重癥流感系流感的嚴重病例,對生命和健康威脅極大,需要早發現、早診斷、及時救治。侵襲性肺曲霉病被認為是流感住院患者的繼發感染疾病,重癥流感患者繼發肺曲霉病后,將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病死率及其產生的醫療負擔。近年來,中國的流感發病率和死亡率總體呈急劇上升趨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流感的發病病例達354萬例。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流感轉化為重癥流感的比例約10%,其中包括部分流感與真菌的繼發和并發感染患者。2018年Schauwvlieghe等人在柳葉刀呼吸雜志上發表一項回顧性研究,通過收集比利時和荷蘭7家ICU既往2009-2016年間432例重癥流感患者的數據,并以315例重癥社區獲得性肺炎患者數據為對照;發現繼發曲霉感染的發生率為19%(83例)。甲流和乙流發生曲霉感染的發生率類似。其中免疫抑制人群的流感患者,繼發曲霉感染率更是高達32%,而非免疫抑制人群繼發曲霉感染的發生率為14%。重癥肺炎對照組人群曲霉的發生率為5%。繼發曲霉感染嚴重增加流感感染患者死亡風險。
(5)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驅動因素及發展趨勢:
1)分級診療促進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向二級醫院下沉:分級診療是醫療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目的是為了合理疏導和再分配醫療資源,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從而提升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分級診療政策包括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和上下聯動四個方面,其實質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不同病情患者的治療,實現基層首診和雙向轉診。分級診療政策從2009年開始推行,目前改革正不斷深入。按照國家的目標,到2020年,分級診療模式逐漸形成。基層醫療市場將受益于分級診療政策,其診療技術和患者容量都將得到提高,而基層醫療市場需求增長也將有利于病原微生物診斷以及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需求的增長。
2)“限抗令”趨嚴有利于促進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廣譜強效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惡性腫瘤的放化療、艾滋病、器官移植、皮質類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廣泛使用等,真菌在臨床病原菌中的占比逐年升高,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為進一步加強抗菌藥物臨床管理應用,自2012年開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抗生素濫用的政策,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推出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加強抗菌藥物在臨床應用各環節的管理和控制。2020年7月,國家衛健委印發通知,要求各級醫療機構持續做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工作。其中,《通知》明確提出二級以上綜合醫院按照規定設立感染性疾病科,并在2020年底前設立以收治細菌、真菌感染為主要疾病的感染病區或醫療組,不斷升級的“限抗令”的出臺有利于促進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的發展,以有效應對真菌耐藥問題。
3)實驗室建設的加強將提升我國真菌檢測水平,提高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的滲透率:隨著《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真菌檢測能力建設基本要求專家共識》的發布,我國將為建立快速、精準的微生物學提供理論依據,搭建起一個系統化、一體化的診斷與監測平臺。通過完善三級綜合醫院臨床微生物實驗室的組織構架,可考慮對條件較好的三級綜合醫院設置單獨的真菌檢測工作區域及設備,做好真菌檢測的物理分區;對暫不具備先進真菌檢測條件的醫院,可與各省或鄰近地區檢測能力較強的醫院,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形成密切合作,以求提升真菌檢測能力。
通過加強對真菌檢測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從業人員技能,使其能夠應對微生物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及時處理標本,滿足臨床需求。此外,通過不斷加強各地區醫院間的學術交流,以逐步規范臨床檢測標準。另外,通過豐富真菌鑒定、診斷與藥敏鑒定等手段,進一步提高非培養診斷的比例,從而加快診斷速度。隨著一系列措施的實施,我國侵襲性真菌病診斷的市場滲透率將不斷提高。
4)對真菌的認識的不斷加強將不斷推動侵襲性真菌病診斷行業發展:歐洲癌癥研究和治療組織/侵襲性真菌感染協作組和美國國立變態反應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組共識組(EORTC/MSG)目前已經發表了三版《侵襲性真菌病指南》,我國也在呼吸病學、重癥醫學、血液病學、兒科醫學領域都推出了基于該指南的專家共識,包括中華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艾滋病學組編寫的《艾滋病合并侵襲性真菌病診治專家共識》、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制訂的《中國實體器官移植受者侵襲性真菌病臨床診治指南》、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制訂的《重癥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診斷與治療指南》和中國侵襲性真菌感染工作組制定的《血液病/惡性腫瘤患者侵襲性真菌病的診斷標準與治療原則》等。
2019年5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關于建立全國真菌病監測網的通知》,宣布建立首個國家衛生健康委直接領導的全國真菌病監測網(CFDSS),并指定北京協和醫院為國家中心及質量管理中心。由此能更精準、更有針對性地指導不同層級醫院抗感染治療及開展真菌耐藥控制工作,提高醫療機構真菌病診療能力及抗真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水平。截至2020年8月底,CFDSS已成立31個省級監測中心和超700家監測單位,搭建出一個覆蓋全國、科學分級的真菌病監測網絡,并開展定期監測、主動防控、開展研究、提出建議及推進發展5項主要工作。隨著臨床推廣力度的加大,人們認識的不斷深化,將不斷推動侵襲性真菌病的早期、快速和準確診斷。
5)手術量的增長、惡性腫瘤、糖尿病及心臟病等疾病患病率的提高帶動侵襲性真菌病診斷的需求不斷增加:根據五年一次的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惡性腫瘤、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易感染侵襲性真菌病的疾病患病率不斷增長,帶動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廣譜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廣泛應用和手術導管、插管的應用、器官移植的日益增多,侵襲性真菌感染情況逐步增加。多個專科醫院如血液病醫院、眼科醫院、美容整形醫院、口腔醫院、婦產醫院、骨科醫院、傳染病醫院等醫院的手術人次逐年增多,手術量的增多會進一步提升侵襲性真菌診斷真菌病診斷市場需求。
6)全國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的增長將帶動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發展: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可以緩解公立醫院的成本控制壓力,醫生超負荷工作以及基層醫院無檢測設備等問題,加上國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勵,近幾年,第三方醫學檢驗實驗室興起速度較快,數量呈快速增長趨勢,將帶動侵襲性真菌病診斷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