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市場盈利能力分析預測及投資建議項目可行性研究
?
1、垃圾焚燒處理行業:
(1)固體廢物、生活垃圾、餐廚垃圾、污泥的定義: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于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視為生活垃圾的固體廢物。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點包括熱值低、含水量高、成分復雜等。餐廚垃圾,是指從事餐飲服務、集體供餐等活動的單位含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餐廚垃圾產生單位)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食物殘余和廢棄食用油脂;廢棄食用油脂是指不可再食用的動植物油脂和各類油水混合物。污泥是污水處理后的產物,是一種由有機殘片、細菌菌體、無機顆粒、膠體污泥等組成的極其復雜的非均質體。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市場調查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
(2)行業市場狀況:國家高度重視環境保護要求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垃圾焚燒發電憑借其清潔環保的特點逐漸被人們接受,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迎來黃金發展期。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主要發展特點包括:1、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需求持續旺盛;2、垃圾焚燒發電受追捧,發展迅速;3、受益政府產業支持,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持續發展;4、行業快速發展,國內技術研發實力不斷提升。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行業參與者較多,市場相對分散,國內同行業其他公司主要有:偉明環保、光大國際、瀚藍環境、上海環境、三峰環境、綠色動力、深圳能源和康恒環境等。
(3)行業特有的經營模式:在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初期,主要由政府投資、運營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但由于項目投資金額較大,技術和管理的專業性較強,以政府為主的模式已不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隨著本行業市場化和產業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形成了以政府特許經營為主流的經營模式,即政府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投資者或者經營者,授予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特許經營權,包括在特許經營期限內獨家在特許經營區域范圍內投資、建設、運營、維護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并收取費用的權利。特許經營期限一般不超過30年,特許經營權到期時,政府按照相關規定組織招標,再次選擇特許經營者。若不能再次獲得特許經營權,經營者將按照協議約定將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移交給當地政府。餐廚垃圾處理也采取類似的經營模式。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不存在明顯的周期性特點。
(4)行業上下游關系:
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產業鏈現狀分析
?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前端包括垃圾的收集、分類和運輸,主要由市政環衛部門負責,近年來市場化主體不斷介入環衛項目的投資建設運營;行業的后端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由政府通過特許經營的方式實行市場化運作。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上游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工程設計及建設、設備及材料供應商等,下游包括地方政府環衛部門及電力公司。
2、垃圾焚燒處理設備制造行業:垃圾焚燒處理設備指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所采用的垃圾處理設備系統,主要包括垃圾接收系統、鍋爐焚燒系統、煙氣處理系統、自動控制系統、余熱利用系統、電氣系統和水處理系統等專業系統。
目前主流的垃圾焚燒技術包括爐排爐技術和流化床技術兩種。其中爐排爐技術具有適應范圍廣、技術成熟可靠、運行維護簡便等優點,是世界主流的垃圾焚燒爐技術,目前已成為國內城市垃圾焚燒處理中使用最為廣泛的焚燒爐技術。早期的爐排爐設備市場基本被外資企業壟斷,其中比利時希格斯爐排爐、德國馬丁爐排爐、日本田雄SN爐排爐等占據優勢,近年來國內企業逐步通過引進技術和自主研發實現了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替代,國內主要垃圾焚燒處理設備制造企業還有三峰環境、偉明環保、光大國際、康恒環境、杭州新世紀等。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垃圾焚燒處理設備行業市場發展現狀研究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
3、垃圾焚燒行業及處理設備產業政策前景分析:
2020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在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方面,指出: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加快提高環保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業化骨干企業,扶持一批專特優精中小企業。鼓勵企業參與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帶動先進的環保技
術、裝備、產能走出去。嚴格落實“誰污染、誰付費”政策導向,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費+第三方治理”等機制。按照補償處理成本并合理盈利原則,完善并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
2020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六部委聯合《關于營造更好發展環境支持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發改環資〔2020〕790號),指出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是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力量,在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營造公平開放的市場環境,在石油、化工、電力、天然氣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放開節能環保競爭性業務,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各地在推進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園區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處置、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時,要對民營節能環保企業全面開放、一視同仁,確保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鼓勵國有企業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發揮各自優勢,合作開展相關業務。持續完善招投標機制。招投標活動中不得設置影響民營企業準入的限制性規定,不得設置與節能環保業務能力無關的企業規模門檻,不得設置明顯超過項目需求的業績門檻。積極兌現對企業各項承諾。進一步促進各地、大型國有企業履行與民營節能環保企業依法訂立的合同,嚴格按合同約定及時支付賬款,不得違背民營企業意愿或在約定的付款方式之外以承兌匯票等形式延長付款期限。鼓勵參與節能環保重大工程建設。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參與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引導民營企業參與污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處置、城鄉黑臭水體整治、產業園區綠色循環化改造、重點行業清潔生產示范、海水(苦咸水)淡化及綜合利用、污水資源化利用,以及長江經濟帶尾礦庫污染防治項目、化工等工業園區治污項目等重大生態環保工程建設。
202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國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指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強化綠色發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技術創新,推進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
2、行業經營方面:2020年1月,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財建〔2020〕4號),提出完善現行補貼機制,以收定支,合理確定新增補貼項目規模。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補助資金年度增收水平等情況,合理確定補助資金當年支持新增項目種類和規模。充分保障政策延續性和存量項目合理收益。已按規定核準(備案)、全部機組完成并網,同時經審核納入補貼目錄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按合理利用小時數核定中央財政補貼額度。價格主管部門將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和成本變化情況,及時完善垃圾焚燒發電價格形成機制。全面推行綠色電力證書交易。自2021年1月1日起,實行配額制下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以下簡稱綠證),企業通過綠證交易獲得收入相應替代財政補貼。在年度補貼資金總額確定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市場化配置機制,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優先選擇補貼強度低、退坡幅
度大、技術水平高的項目。優化補貼兌付流程,簡化目錄制管理。國家不再發布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目錄。所有可再生能源項目通過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平臺填報電價附加申請信息。
企業根據財政部等部門確定的原則,依照項目類型、并網時間、技術水平等條件,確定并定期向全社會公開符合補助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清單。此前三部委已發文公布的1-7批目錄內項
目直接列入電網企業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補貼清單。明確補貼兌付主體責任。電網企業依法依規收購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及時兌付電價。補貼資金按年度撥付。電網企業應切實加快兌付進度,確保資金及時撥付。鼓勵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對列入補貼發電項目清單的企業予以支持。
同月,還發布了《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20〕5號),明確電網企業應按照本辦法要求,定期公布、及時調整符合補助條件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補助項目清單,納入補助項目清單項目的具體條件包括:新增項目需納入當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總額范圍內,存量項目需符合國家能源主管部門要求,按照規模管理的需納入年度建設規模管理范圍內;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已完成審批、核準或備案;符合國家可再生能源價格政策,上網電價已經價格主管部門審核批復;全部機組并網時間符合補助要求;相關審批、核準、備案和并網要件經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平臺審核通過。每年3月30日前,由電網企業或省級相關部門提出補助資金申請。財政部根據電網企業和省級相關部門申請以及本年度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收入情況,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則向電網企業和省級財政部門撥付補助資金。
2020年6月,財政部和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關于核減環境違法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的通知》(財建〔2020〕199號),明確垃圾焚燒廠因污染物排放超標等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處罰的,核減或暫停撥付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助資金。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應依法依規完成“裝、樹、聯”后,方可納入補貼清單范圍。
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聯合發布《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發改環資〔2020〕1257號),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加快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設施建設,補齊處理能力缺口,健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體系。實施目標:到2023年,具備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全國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大幅提升;縣城生活垃圾處理系統進一步完善;建制鎮生活垃圾收集轉運體系逐步健全。主要任務:(一)加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設施建設。到2023年,《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的46個重點城市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分類運輸體系。
(二)大力提升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全面推進焚燒處理能力建設。生活垃圾日清運量超過300噸的地區,要加快發展以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方式,適度超前建設與生活垃圾清運量相適應的焚燒處理設施,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鼓勵跨區域統籌建設焚燒處理設施。在生活垃圾日清運量不足300噸的地區探索開展小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試點。垃圾焚燒發電設施要嚴格落實環境監管“裝、樹、聯”要求,逐步提高設施設計和建設標準,推動建設“鄰利”型生活垃圾焚燒設施。開展既有焚燒處理設施提標改造。對于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應抓緊升級改造,確保全面穩定達標排放。鼓勵企業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積極推動現有焚燒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提高設施自動化運行水平,增加供熱等城市服務功能。建設垃圾焚燒設施應同步明確飛灰處置途徑,保障飛灰安全處置。加快建設焚燒飛灰處置設施。探索推動符合條件的飛灰危險廢物豁免管理。
(三)合理規劃建設生活垃圾填埋場。原則上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具備焚燒處理能力的縣(市、區),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場,現有生活垃圾填埋場主要作為垃圾無害化處理的應急保障設施使用。
(四)因地制宜推進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穩步提升廚余垃圾處理水平。對于保障措施,完善收費機制,加大征收力度。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產生者付費原則,建立生活垃圾收費制度,合理制定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加大征收力度。對非居民用戶,推行計量收費,并實行分類垃圾與混合垃圾差別化收費,提高混合垃圾收費標準。
2020年9月,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行的實施方案》(發改能源〔2020〕1421號),明確納入當年補貼項目規則,按項目全部機組并網時間先后次序排序,并網時間早者優先,直至入選項目所需補貼總額達到2020年中央新增補貼資金額度15億元為止。完善生物質發電項目補貼機制。未納入2020年中央補貼規模的已并網項目,結轉至次年依序納入。
自2021年1月1日起,規劃內已核準未開工、新核準的生物質發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配置并確定上網電價;新納入補貼范圍的項目(包括2020年已并網但未納入當年補貼規模的項目及2021年起新并網納入補貼規模的項目)補貼資金由中央地方共同承擔,分地區合理確定分擔比例,中央分擔部分逐年調整并有序退出。
同月,三部門還聯合發布《關于〈關于促進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有關事項的補充通知》(財建〔2020〕426號),明確生物質發電項目,包括農林生物質發電、垃圾焚燒發電和沼氣發電項目,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時數為82500小時。納入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清單范圍的項目,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內所發電量,按照上網電價給予補貼。按照5號文規定納入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清單范圍的項目,所發電量超過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部分,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核發綠證準許參與綠證交易。按照5號文規定納入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清單范圍的項目,生物質發電項目自并網之日起滿15年后,無論項目是否達到全生命周期補貼電量,不再享受中央財政補貼資金,核發綠證準許參與綠證交易。
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推進環保工作,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營造良好商營環境,支持環保企業發展。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從注重規模到注重質量轉變。2020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繼續加強環保監管,調整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機制。垃圾焚燒發電是社會的剛性需求,也是建設“無廢城市”、解決垃圾圍城等城市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垃圾處理在新的監管和政策環境下,相信將迎來一輪新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