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三元前驅體行業市場現狀和競爭格局分析
?
三元前驅體是制備三元正極的關鍵材料、連通有色和鋰電材料的橋梁。
作為發展前景向好的環節,三元前驅體行業吸引力很多企業進入。目前前驅體行業三類玩家均有參與:上游鈷、鋰企業的下游延伸布局,正極企業的自用需求布局,或者針對前驅體生產研發的企業。上游企業(如格林美、華友鈷業等)具備資源優勢,可以有效調節原材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同時布局前驅體是繼續向下游正極延伸的鋪墊,產能占比約53%。下游正極企業逐步加大自身對前驅體的產能布局,更好的把握對正極材料品質的掌控,前驅體配制也是研發的主要發力點,產能占比約22%。聚焦前驅體專職企業(如中偉等)具備更好的客戶視野和技術積累,產能占比約25%。
2016-2020年,中國三元前驅體材料產量逐年上升,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速有所放緩,行業進入平穩增長期。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材料總產量達33.4萬噸,同比增長20.1%,因受到海外市場需求提振,增速高于三元正極材料。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市場集中度呈現繼續提升的趨勢。由于年初部分企業受到疫情因素影響有所減產,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產量CR3集中度僅為49.04%,較2019年小降,但CR5集中度提升明顯,達到69.1%,較2019年上升4.32%。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材料年度總產量超過3萬噸的企業有5家,分別為中偉股份,湖南邦普、格林美、華友鈷業以及優美科,其中中偉股份的三元前驅體產量超過7萬噸,處于絕對的領先地位。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三元前驅體市場發展策略及投資潛力可行性預測報告》
得益于海外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出口增速要高于國內三元前驅體材料的產量增速。據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三元前驅體出口量在11.2萬噸左右,較2019年同比增長28.9%,中偉股份、江門優美科、華友鈷業、河南科隆、荊門格林美以及芳源循環出口量居前。
2020年全球三元前驅體出貨量為42萬噸,同比增長34%。其中國內出貨量33萬噸,同比增長45%。出貨量增長的原因,一是國內三元材料需求量加高,2020年中國鋰電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24萬噸,同比增長23%,三元材料增速高于鋰電池的增速。二是LG能源、三星SDI和SKI等國際電池企業電池出貨量大幅增長,帶動中偉股份、格林美、華友鈷業等企業三元前驅體出貨(含出口)同比明顯提升。
盡管三元材料依然是動力電池市場的主流,但從產品需求來看,高鎳三元材料的市場需求明顯增長,進而帶動高鎳三元前驅體出貨量增長。從三元正極材料產品型號結構來看,2020年三元材料市場仍以5系及以下型號為主,但5系及以下材料占比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高鎳8系材料占比同比提升9個百分點。8系材料占比上升的背后,一方面是國外電動汽車2020年銷量超150萬輛,帶動LG能源、三星SDI、SKI等企業電池出貨量提升,國外電池企業主要布局高鎳電池領域,中國具備三元材料出口能力,歐美市場需求帶動導致2020年國內三元材料外銷超過5萬噸;另一方面是電動工具市場2020年同比增長超50%,電動工具用鋰電池逐漸向高倍率、大容量方向傾斜,促使鋰電池生產企業加快使用高鎳材料。受此影響,包括中偉股份、格林美等企業的高鎳前驅體產品的出貨占比也大幅提升。
產業前景:
(1)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帶動三元前驅體產業增長:作為《“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列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新能源汽車受到了包括財政補貼、購置稅減免、政府采購在內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支持。歐美等國家、地區亦出臺了車價補貼、收稅減免、積分制等差異化的新能源汽車推廣補貼措施,同時,德國有意將新能源汽車補貼期限由2020?年到期延遲到2025?年,并將單輛新能源汽車的補貼提升50%左右。三元前驅體作為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的關鍵核心材料,將伴隨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2)市場化、國際化有利于三元前驅體產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政策的扶持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初始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隨著消費者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認知逐步加強,安全性、經濟性以及便捷性成為新能源汽車長期良性發展的重要考慮因素。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化、國際化程度加深,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提升、成本下降以及配套完善將得到充分落實,未來,新能源汽車以及上游產業鏈將形成市場作為主要驅動力量的可持續發展進程,有利于三元前驅體產業的長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