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及中國聚酰胺材料行業上下游產業鏈深度監測調研分析預測:產量分析、供需格局分析、銷售量分析、市場規模分析、盈利能力分析
?
聚酰胺材料(PA,尼龍,其纖維俗稱錦綸)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耐熱性、耐化學性、耐磨性和自潤滑性,且易加工等優點,產品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船舶、建筑、電子電氣、信息、動力工具、紡織等領域。聚酰胺工程塑料已被列入《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基礎原材料”,在“十二五”期間“高性能聚酰胺工程塑料制備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被列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
一、產業運行環境及發展空間:2020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和油價的雙重沖擊,化工行業PPI同比在2020年5月份之后才觸底回升。2020年下半年在國內防疫工作卓有成效的情況下,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國內化學品的需求也增長到正常水平。2020年四季度之后,由于國外疫情也逐步得到控制,在海外需求逐步復蘇的情況下,國內化工品的需求繼續保持火熱,化工行業整體進入景氣上行階段,并有望持續到海外產能恢復正常情況。在此背景下,雙循環是未來中國經濟也是中國化工行業的重要發展方向。2020年,國家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一論斷既說明了我國經濟繼續保持開放外向、積極參與全球經濟,也說明當下國內市場規模的重要性。未來,若要謀求產業鏈的進一步升級和發展,內循環將成為中國化工行業的重要課題和市場。內循環體現在,一個是補短板,保證自身循環可以正常運轉;另一個在于提效率,保證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性。因此,國內新材料、環保材料等“補短板”領域和以煤化工為代表的“提效率”領域將長期受益。
(1)在化纖行業中,目前我國聚酰胺6纖維(錦綸、PA6)的主力品種是民用長絲,其產量占比超過了70%,而民用絲的下游主要是服裝行業的織造和印染,與其他合成纖維相比,錦綸具備耐磨性好、輕質柔軟、染色性好、吸濕性好、回彈性優良等優勢。但是,錦綸長期受制于價格太高,行業產量增長遠遠落后于滌綸,其與滌綸的銷量差從2011年的2500萬噸擴大至2017年的3700萬噸,差距越來越大。就性能而言,錦綸無論是耐磨性還是染色性都遠好于滌綸,之所以發展遲緩,最核心的問題還是下游紡絲企業沒有掌握上游的己內酰胺(CPL)原料,上游企業也基本沒有下游紡絲配套,割裂的產業狀況,制約了行業整體發展。自2017年伊始,錦綸行業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龍頭企業的大幅擴張和一體化進程加速將再造上游,并激發下游需求的快速增長,上述變化正在顛覆整個行業的競爭格局。綜合來看,依靠原料自給、一體化配套、規模效應和工藝革新,新近投產裝置的己內酰胺成本大幅下降,即使與現有配套環己酮的裝置相比,降幅也高達2000-2300元/噸,低成本賦能龍頭擴張優勢,未來己內酰胺邊際生產成本將大幅下降,相應價格降低也將傳導至下游的錦綸,極大的增強錦綸產品在終端市場上的競爭力。
(2)與此同時,紡織服裝領域近年來最重要的趨勢之一就是消費升級,具體到錦綸消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隨著中產階層人群擴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顯著增強,具備了為高端面料支付溢價的購買力,消費者用于衣著的支出也逐年增加。其次,追求潮流與個性的80、90后正逐漸成長為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追求更輕便、高端、時尚的個性化服飾,而錦綸自身的性能又非常優異,極大的滿足了日益增長差異化需求。另外,作為錦綸絲主要消費場景的戶外運動市場正蓬勃興起,根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戶外用品分會統計,2019年我國戶外用品零售總額已達到250.2億元,但和成熟市場相比,人均戶外用品消費額仍然較低,僅相當于歐美國家的1/4,未來戶外用品市場將跨入成長期,相應也將帶動錦綸需求的大幅增長。展望未來,在消費升級的推動下,錦綸產銷量均有望實現穩步提升,而成本端瓶頸正被逐步打破,雙重利好將極大激發需求,行業也將步入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3)在塑料行業中,聚酰胺66(PA66)主要應用于工程塑料和紡絲,工程塑料主要使用在汽車、電器、機械、扎帶等領域,紡絲用于簾子布、氣囊布等領域,因其在聚酰胺材料中有較高的熔點,同PA6相比,更廣泛應用于需要有抗沖擊性和高強度要求的產品。從全球供給來看,除中國以外的PA66年產能約為300萬噸,其中英威達產能約占70%,其余主要集中在奧升德、索爾維、杜邦、巴斯夫以及旭化成等幾家企業手中。國內PA66年產能不足100萬噸,除了河南神馬等少數企業有配套生產己二胺的裝置外,其余企業均需要外采己二胺才能生產PA66。從國內下游需求來看,我國PA66是個進口依賴度比較高的產品。據海關統計,每年我國進口PA66接近30萬噸,占我國消費量的一半還要多。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國已經逐步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制造國,在輕量化和環保節能的趨勢下,汽車行業對PA66的需求也呈現出不斷上升的勢頭,PA66面臨著越來越大的供需缺口。
綜上所述,在進口依賴度高、供需缺口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我國PA66產業發展空間巨大。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己二腈生產技術也有望在未來幾年內獲得突破,打破國外的技術壟斷,預計國內PA66行業將在“十四五”期間迎來爆發。
(4)此外,煤化工與聚酰胺行業也找到了產業結合點。充分利用煤焦化工自身產出的苯、氫氣、合成氨等副產品,制造高性能聚酰胺,資源優勢突出,同時循環經濟社會效益突出。公司與平煤神馬集團以及山西潞寶集團的先后合作,樹立了煤化工發展聚酰胺產業鏈一體化的樣板。因此,上游原料放量輔之以聚酰胺頭部企業紛紛開啟的己內酰胺-聚酰胺一體化、園區化發展模式,將徹底打破束縛行業發展多年的原料價格瓶頸,激發聚酰胺行業新一輪技術進步,推動聚酰胺產業結構性調整,集中度提升。“十四五”期間聚酰胺行業預期將實現持續較快速增長。
(5)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保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預示著中國的塑料回收戰略的正式啟動。根據麥肯錫報道,如果塑料需求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30年,全球塑料廢物量將從2016年的每年2.6億噸增加到每年4.6億噸,使已經很嚴重的環境問題上升到一個更高的水平。報告預測,到2030年,多達三分之一的塑料需求將由以前使用過的塑料生產來滿足,而不是由“原始”的石油和天然氣原料來滿足,屆時全世界50%的塑料可以被重復使用或回收,是當今塑料回收率的四倍,這將創造巨大的商業機會。
(6)中國化纖行業正處在科技創新、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綠色、可持續發展非常關鍵,綠色制造可以擺脫對石化資源這種不可再生原料的依賴,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化纖業的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有助于從源頭推動紡織工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隨著“綠色生活,從纖維開始”的消費理念不斷推進,綠色纖維成為行業不可或缺的一個分支。
化纖行業從2016年就推出了“綠色纖維標志”,認證產品覆蓋再生聚酯、Lyocell纖維、殼聚糖纖維、PTT纖維、原液著色纖維等。其中,Lyocell纖維作為新型纖維素纖維,被譽為人造纖維“皇冠上的明珠”,其原材料來自于植物,可實現生物降解。除了更高的環保價值外,這些纖維還具突出功能優勢,包括親膚性、持久柔軟性、絲滑性、增強透氣性和保色性等,被列為《中國制造2025》綠色制造重點發展方向、《化纖工業“十三五”發展指導意見》中的重點課題,也是化纖行業綠色制造重點發展的三大綠色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中的核心品種。推進Lyocell纖維核心技術國產化成為了推動化纖行業乃至紡織工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
(7)化纖行業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不斷進化。化纖頭部企業智能化裝備應用初步實現“機器換人”,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實現“智能化聯動”,內外系統協同聯動實現數據“精準化傳輸”,智能倉儲系統實現“無人化作業”,在線檢測監測實現“精益化管理”等等,這些均有效支撐企業向上拓展產業鏈、橫向打通供應與物流鏈,向下延伸金融與服務鏈,助力塑造化纖產業集群新模式,而正由于化纖行業具有集中度非常高的特殊性,在發展產業鏈上下游互聯互通的全產業鏈智能制造方面擁有先天優勢,為化纖企業拓展存量市場智能化升級改造帶來廣闊市場空間。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聚酰胺材料行業市場發展態勢及投資前景可行性報告》
二、產業發展前景分析: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化纖行業運行面臨的風險和考驗加大,行業經濟效益和運行質量同比明顯回落。原油價格暴跌疊加市場需求低迷,化纖市場價格總體在低位運行;海外疫情形勢嚴峻,我國進出口化纖產品數量均有明顯減少;但隨著國內疫情形勢好轉,全產業鏈加快推進復工復產,紡織終端需求逐步回暖,化纖行業經濟運行也呈現回升態勢,生產增速穩步回升,主要經濟運行指標降幅持續收窄。
2020年化纖總產量6025.12萬噸,同比增長3.40%。其中,滌綸、錦綸、維綸、氨綸實現正增長,分別同比增長3.89%、3.87%、11.06%、14.44%;黏膠纖維和腈綸呈現負增長,同比分別減少4.11%和5.12%。分月來看,化纖產量同比增速呈回升態勢,尤其是下半年化纖企業生產狀況持續向好,化纖產量同比增速在1~9月實現由負轉正,并在全年實現同比正增長3.40%。新冠肺炎疫情疊加行業景氣度下滑,企業投資意愿下降,投資規模有所縮減,部分項目產能投放進度推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化纖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減少19.4%。但經濟運行態勢逐季改善,其中,利潤總額同比降幅逐漸收窄,虧損企業虧損額增幅在下半年回落明顯。從市場表現來看,防疫物資相關產品,如氨綸、滌綸短纖、瓶片等產品效益相對不錯,甚至出現短期缺貨的情況。此外,煉化一體化企業業績亮眼,恒力石化、榮盛石化、恒逸石化等一批較早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的企業,在應對本輪嚴峻市場形勢的過程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競爭優勢和抗風險能力,但這部分利潤可能不統計在化纖行業中。
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無可避免受到影響,但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的產業經濟仍然在進步。新冠肺炎疫情讓企業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為中國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騰挪出了一個新的空間。疫情過后,政策層面將會加大逆周期調節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負面沖擊,中國經濟應該會有明顯回升。堅定信心,堅持深化改革,挖掘內需市場潛力,經濟增長依然可期。我國的化纖產業鏈中已經具備了“頭部效應”、“煉化一體”、“細分為王”產業結構及布局,行業整體集中度和競爭力大幅提高,龍頭企業也必將在這一輪全球經濟波動中獲得多方面資源的傾斜,生產運行狀況將率先反彈。相反,一體化程度低、受原料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的小型滌綸工廠將逐步被淘汰。長期來看,原油價格低位運行將降低化纖行業原料成本,有利于保持利潤空間,低價格也有利于刺激需求增長。同時,化纖行業當前格局已不同于2008年金融危機之時,行業集中度在
近幾年得到了大幅提升,有一定的抗跌性,化纖產品未必保持和油價同步的跌幅。另外,短期內風險疊加爆發,將會加速行業優勝劣汰整合,進一步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1、聚酰胺行業進入產業整合期,一體化產業鏈迎發展機遇,主要基于以下三點:首先,近年來伴隨消費升級,我國中等收入人群已經超過4億,成為消費主力。聚酰胺優越的力學、彈性、吸濕以及耐磨等性能逐漸體現,其在民用和軍用終端應用需求穩步增長,并未發生被規模更大、成本更低的聚酯替代的局面,反而走出了獨立的成長軌跡;其次,聚酰胺行業上游原料己內酰胺國產化技術突破,大量投資促使原料產能快速放量,產業鏈上下游短期發展速度不匹配,形成上大下小的產業格局。原料的寬松將有利于推動中下游技術迅速進步,單線產能規模逐步放大,促使單位投資成本大幅度下降;智能制造技術的應用促使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下降,均強化了后發技術革新優勢,增強企業投資意愿和信心;最后,聚酰胺行業對比聚酯行業,集中度低,頭部效應尚未形成。近幾年,石油化工、煤化工企業貫徹國家新舊動能轉換方針,成為行業新進入者,上游企業利用資本優勢,“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有望后來居上形成新一代己內酰胺-聚酰胺一體化產業鏈配套布局,搶占行業頭部市場先機。
2、化纖行業將邁向高差別化、高工藝技術水平化的提升,聚焦自身高附加值開發,提升智能化水平,推進智能制造在。智能化裝備的應用,實現產業鏈內“機器換人”,實現過程控制和制造執行“智能化聯動”,最終實現內外系統協同聯動實現數據“精準化傳輸”,智能倉儲系統實現“無人化作業”,人和絲餅“0”接觸,提高產品質量,達成產業整體競爭能力的提升。疫情將催生新的業態和受益行業,其中智能制造將在疫情過后的行業業務結構和流程重塑中發揮關鍵作用。
3、全球范圍內塑料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歐盟在塑料治理方面長期走在世界前列,根據2018年《循環經濟中的歐洲塑料戰略》,歐盟將在提高塑料回收的經濟效益,減少塑料垃圾產生,防治海洋塑料污染,推動投資與創新以及加強國際合作等4大方面做出進一步努力,以減少廢塑料帶來的環境問題。其中PET(聚酯)瓶作為目前國際上回收再生行業中較為成熟的一個類別,根據歐盟的目標,到2030年,歐盟的塑料瓶將含有至少30%的可回收成分,歐盟成員國也同意到2029年實現塑料瓶90%的回收目標。自2021年1月1日起,歐盟批準實施“塑料包裝稅”,促使更多企業積極兌換可持續包裝承諾,以可口可樂為首的飲料巨頭歐洲合作伙伴承諾,到2025年該公司在西歐使用的PET瓶至少使用50%的再生塑料。
4、“十三五”期間,化纖行業將圍繞落實《中國制造2025》綠色制造重點任務,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萊賽爾纖維作為新型纖維素纖維,因原料天然、生產工藝綠色環保等特性而成為行業發展熱點。從應用上Lyocell纖維具有再生纖維素纖維手感柔軟、懸垂性好、吸濕性優、穿著舒適等特性,而且其力學性能和化學穩定性可與合成纖維相媲美,彌補了傳統再生纖維素纖維強度低、濕模量低和耐堿性差的不足,是推動傳統粘膠短纖維轉型升級的重點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