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可降解塑料市場現狀與產業鏈全景梳理及重點區域分析
?
塑料的發明和使用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塑料污染問題日益嚴峻,由于不可降解的塑料類垃圾在自然界停留一般可達200-400年,有的可達500年,不僅造成土壤污染,同時還會污染空氣和水體,造成巨大的環境安全隱患,因此治理白色污染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可降解塑料是指一類其制品的各項性能可滿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內性能不變,而使用后在自然環境條件下能降解成對環境無害的物質的塑料,目前可降解塑料主要分為光降解型塑料、生物降解型塑料、光/氧化/生物全面降解性塑料、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熱塑性淀粉樹脂降解塑料。
可降解塑料產業鏈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設計及關鍵原材料、可降解塑料制品、可降解塑料的應用。其中,PLA、PBAT是可降解材料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中國可降解塑料產業鏈代表性企業分布在山東、安徽、廣東、江蘇等地區,?但目前企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市場集中度有待提高。
可降解塑料產業鏈的上游為原材料的生產,按照原料來源分類,原材料大致分為生物基塑料和石油基塑料。其中,生物基塑料(如淀粉基塑料、PLA、PHA等)的基本原料是可再生的天然生物質資源如淀粉(如玉米、土豆等)、植物秸稈、甲殼素等,石油基塑料(如PBAT、PCL、PBS、PGA等)則是以石化產品為單體形成的;可降解塑料產業鏈的中游為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產,可降解塑料制品有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袋、包裝紙、服裝、農用薄膜、3D打印材料、醫藥材料等;產業鏈下游為可降解塑料的應用,涉及領域包括包裝、電子、汽車&運輸、消費品、紡織、農業、涂料、3D打印、現代醫藥、建筑&建造等。
近年來,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繼制訂和出臺了相關法規,通過局部禁用、限用、強制收集以及收取污染稅等措施限制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大力發展全生物降解新材料,以保護環境、保護土壤。塑料污染治理問題一直以來備受國家環保部門的重視,近年來,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有計劃、分步驟解決我國塑料污染防治問題,推動我國可降解塑料的研發和應用,2020年7月,國家發改委聯合九部門發布《關于扎實推進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對進一步做好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特別是完成2020年底階段性目標任務作出部署,明確禁限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吸管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政策邊界和執行要求。2020年底成為該禁塑通知的階段性實施節點,禁塑令的逐步落實有望推動可降解塑料需求的增長。
PLA、PBAT是可降解材料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PLA是最常見的可降解塑料之一,生產過程無污染,而且產品可以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不會對環境產生影響。PLA還具有可靠的生物安全性、生物可降解性、良好的力學性能和易加工性,廣泛用于包裝、紡織行業、農用地膜和生物醫用高分子等行業。而PBAT屬于熱塑性可降解塑料,既有較好的延展性和斷裂伸長率,也有較好的耐熱性和沖擊性能。由于PBAT的成膜性能良好,易于吹膜,廣泛用于一次性包裝膜及農膜領域。PBAT因其石油基材料成本更低,技術工程更加成熟,投資強度更小。結合PBAT的性質、使用領域、生產成本,未來有望成為最大的可降解塑料品類。目前,中國國內生產PLA與PBAT的代表性企業包括金發科技、金丹科技、中糧科技、望京龍、華信新材、光華偉業、豐原集團、海正生物、天仁生物、同杰良生物、恒力石化、彤程新材、億帆醫藥、瑞豐高材、萬華化學、藍山屯河等。
生物降解塑料產業是一項新興產業,由于該技術建設資金投入至少達到一定規模后才有利潤產生,中小型企業資金實力有限,無法達到規模性成本效益和市場推廣力度,產品成本過高,在國內難以推廣應用,目前國內企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市場集中度有待提高。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可降解塑料市場運營格局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
我國是全球塑料消費大國,塑料消費量占全球的比重達15%,根據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541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我國塑料包裝市場規模將達到698億美元,按照可降解塑料替換率為30%計算,預計2025年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規模約為209億美元,總體看來,我國可降解塑料市場前景廣闊,行業發展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