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旅游業發展戰略規劃指導可行性研究及市場消費結構分析預測
?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21世紀最具有發展前景的產業之一,也是國家重點關注和鼓勵發展的產業。旅游業的發展以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同時又直接、間接地促進國民經濟有關部門的發展,如推動商業、飲食服務業、旅館業等產業發展。
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2021-2027年中國旅游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旅游消費將經歷一個消費升級的過程。旅游消費的演進分為觀光游-休閑游-度假游三個階段,各發展階段的消費特征情況如下:
行業發展階段 | 旅游消費特征 | 旅游產品 |
觀光游 | 停留時間短;人均消費低 | 景區觀光游 |
休閑游 | 停留時間1-2周;人均消費較高 | 商務會議游、溫泉旅游 |
度假游 | 停留時間1個月左右;人均消費水平高 | 分時度假類、旅游地產 |
目前我國旅游業正處于從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旅游的轉變階段。因此,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旅游消費逐漸升級,旅游業態也日益豐富。
1、中國旅游行業發展概況
(1)中國旅游行業概況: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國民收入水平較快提高,我國旅游業保持了快速發展的勢頭。2013年至2019年,我國旅游業直接總收入從2.95萬億元上升至6.63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4.45%;國內旅游占GDP比從5.62%上升至7.44%,占比不斷提升。
?
從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來看,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60.1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8.4%。從游客接待量來看,根據國家文旅部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28.7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52.10%。
(2)中國旅游行業發展趨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獨具魅力的中華文化旅游體驗。深入發展大眾旅游、智慧旅游,創新旅游產品體系,改善旅游消費體驗。加強區域旅游品牌和服務整合,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推進紅色旅游、文化遺產旅游、旅游演藝等創新發展,提升度假休閑、鄉村旅游等服務品質,完善郵輪游艇、低空旅游等發展政策。健全旅游基礎設施和集散體系,推進旅游廁所革命,強化智慧景區建設。建立旅游服務質量評價體系,規范在線旅游經營服務。”
十三五期間,我國旅游業呈現出消費大眾化、需求品質化、競爭國際化、發展全域化、產業現代化的發展特征,我國旅游業形成了“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旅游行業與新技術融合、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的趨勢。
1)“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持續升溫:隨著文旅融合的大趨勢越來越明顯,非遺、自然遺產旅游深度融合的體驗活動持續走熱,文化展演、自然生態以及主打文化IP的景區逐漸贏得游客喜愛。未來文化創意會更注重與自然融合,從提升游客的娛樂體驗感的角度,增強景區吸引力,同時促進文化傳承、文化價值提升、推動文化資源保護,對周圍的產業發展產生極大的效益輻射,從而促進旅游產業發展。
2)旅游行業與新技術融合發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旅游行業與互聯網新技術的融合,將助力解決智
慧出行的問題,提供無處不在的互聯網化旅游服務模式。行業中的創新力量已經開始將互聯網所帶來的營銷新思路引入旅游行業,這給傳統行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各地積極提升智慧旅游服務水平,重點推進門票線上銷售、自助游覽服務,推進全國4A級以上旅游景區實現手機應用程序(APP)智慧導游、電子講解等智慧服務。提升智慧產品開發水平,鼓勵智慧景區建設,充分運用虛擬現實(VR)、4D、5D等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立體、動態展示平臺,為游客提供線上體驗和游覽線路選擇。
3)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的加速轉變:隨著旅游業進入全民旅游時代,個人游、自助游將逐漸成為主流,傳統的景點旅游模式逐漸不能滿足現代大旅游發展的需要。國家旅游局自2016年提出從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的新時期旅游發展戰略,主要包括,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和管理向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從旅游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享轉變等方面。
(3)新冠疫情對中國旅游行業的影響:2020年新冠疫情對旅游業帶來重要影響國內旅游人數從2019年的60.10億人次下降至28.79億人次,同比下降52.1%。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發布的《2020年旅游經濟運行分析與2021年發展預測》指出,2020年旅游經濟運行總體呈現深度“U型”走勢:上半年有組織的旅游活動全面停滯,第三季度散客出游筑底回升,第四季度恢復跨省旅游業務全面提振消費和投資信心,開始步入深度“U型”的右側上升通道,恢復并鞏固了環比增長的趨勢。
2、海南省旅游行業發展概況:
(1)海南省旅游業概況:2005年至2019年間,海南接待過夜游客人數從1,516.47萬人次增長到了6,824.51萬人次,年均增長率為11.34%;旅游總收入從125.05億元增長到了1,057.80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48%,高于同期的海南GDP年均復合增長率13.34%的水平。而從2017年到2019年的數據來看,海南省GDP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07%,同期旅游總收入復合增長率為14.14%,旅游業是海南省的經濟支柱,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是海南省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動力。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海南接待過夜游客5,457.42萬人次,比去年下降20.0%;實現旅游總收入872.86億元,比上年下降17.5%。
(2)海南省旅游發展趨勢:根據《海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計劃至2025年,海南島將建成世界一流的海島休閑度假旅游勝地,旅游總人數超過1.1億人次,年均增長6.6%;入境旅游人數超過200萬人次,年均增長10.8%;旅游總收入超過2,000億元,年均增長12.7%;至2030年,將海南省建成世界一流的國際旅游目的地,旅游總人數超過1.5億人次,年均增長6.4%;入境旅游人數超過300萬人次,年均增長8.4%;旅游總收入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9.6%。
作為世界海洋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海島旅游業已經成為推動世界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全球旅游產業中發展速度最快的業態。據《2019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我國濱海旅游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8,086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比50.6%。根據《2019全球海島旅游目的地競爭力排名研究報告》,以152個非群島的海島為樣本計算全球海島旅游競爭力指標得分,海南島綜合排名全球第7名。
(3)優先打造大三亞旅游經濟圈,形成“山海互動、藍綠并進”的新格局:《海南省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明確指出優先發展大三亞旅游經濟圈,主要包括三亞、樂東、陵水、保亭4市縣。規劃提出要強化度假區的綜合服務功能,豐富旅游業態,全面提升旅游度假區的旅游配套設施和服務水平,實現與國際接軌。以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會客廳、創新型旅游特區、世界旅游精品區域為目標,加快推進大三亞旅游經濟圈轉型升級。
大三亞旅游經濟圈將以三亞市為中心,規劃統籌區域旅游土地、岸線、景區資源,帶動樂東、陵水、保亭旅游發展,突出濱海度假、黎苗風情度假、雨林風情度假等特色,共同打造海南度假旅游和旅游新業態發展的龍頭片區。中遠期做好“陸海統籌、山海互動、藍綠并進”,構建主題多元的旅游度假區發展格局。
(4)海南旅游業與行業發展趨勢協同情況:201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海南省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充分發揮海南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對標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積極培育旅游消費新業態,擴大對外開放,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打造世界知名的國際旅游消費勝地。目前,海南旅游行業積極探索消費新業態,引進博鰲超級醫院,利用海南溫泉、冷泉、森林以及南藥黎藥等資源發展健康旅游;舉辦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推動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全力推進“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開展主題豐富、形式多樣的研學旅行,加快發展全域旅游;推動建立海南生活服務共享平臺,加大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投入,完善“互聯網+”旅游生態體系。
(5)新冠疫情對海南旅游行業的影響:在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為了加快旅游業復產復工,海南省在國家政策指導以及結合當地情況下,加速了旅游業扶持政策的出臺,幫助經營困難旅游企業共渡難關。海南省發布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支持海南旅游企業共渡難關六條措施》、《海南省振興旅游業三十條行動措施(2020-2021年)》等多項政策,從財稅、金融、用地等多個方面對旅游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隨著上述政策的落地,海南旅游行業得到了快速復蘇,根據海南省統計局數據,2020年海南省共接待游客6,455.09萬人,與上年同期相比下降22.3%;實現旅游總收入872.86億元,同比下降17.5%。
3、產業發展前景:
1、發行人面臨的機遇:
(1)海南作為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是全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2018年4月14日,國務院特別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指出海南的4個戰略定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試驗區、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際旅游消費中心與國家重大戰略服務保障區。旅游業是海南發展的重點,海南旅游是全國旅游業發展的重點。發行人已在海南從事旅游業多年,具有全球視野的文化創意理念,積累了先進適應的管理服務經驗,培育了高效的團隊,將在海南旅游發展中取得更好的業績。
(2)宏觀經濟增長帶動旅游產業發展: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義增長4.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2.1%。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轉變和拉動內需政策的逐步實施,國內旅游業仍將保持穩步增長。
(3)旅游業是國家政策重點扶持和鼓勵發展的產業:根據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旅游屬于國家鼓勵類別行業。2019年8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提高消費便捷程度;推動實施移動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推廣移動互聯網新興支付方式等;著力豐富產品供給,引導文化和旅游場所增加參與式、體驗式消費項目,積極拓展文化消費廣度和深度。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健康、文化、旅游、體育等服務消費”。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壯大旅游產業”。要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合理擴大有效投資,緊扣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國內旅游行業得到較好的行業政策支持,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我國旅游業將迎來新的機遇。(4)交通基礎設施不斷建設完善,保障了旅游行業的發展根據《全國民用運輸機場布局規劃》,到2025年,我國將建成覆蓋廣泛、分布合理、功能完善、集約環保的現代化機場體系,形成3大世界級機場群、10個國際樞紐、29個區域樞紐。國內外民航線路的不斷增加,豐富了來島旅游客源,吸引更多的境內外游客到海南旅游度假。
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到2030年,基本實現內外互聯互通、區際多路暢通、省會高鐵連通、城市快速通達、縣域基本覆蓋。鐵路設施持續提升,改善旅游交通狀況。規劃中的兩條高鐵“張海高鐵”、“包海高鐵”連接海南島與內地,張海高鐵北起張家界,終點為海口;包海高鐵北起包頭,終點為海口。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關鍵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骨干和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海南鐵路設施持續提升,對海南旅游業未來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15年海南環島高鐵開通,通過高鐵車站與島內高速公路、國際機場、粵海鐵路輪渡等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構建起立體交通體系,極大的助力海南省實現全域旅游。
(5)信息技術促進了旅游行業的發展:隨著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出現,旅游景區可主動感知旅游資源、經濟、活動和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時發布,能夠讓人們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終端充分準確及時接收和使用各類旅游信息,從而實現旅游服務、旅游管理、旅游營銷、旅游體驗的綜合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是以云計算為基礎,以移動終端應用為核心的,以感知互動等高效信息服務為特征的旅游信息化發展新模式,核心是以游客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務。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供高品質、高滿意度服務,實現旅游資源及社會資源的整合共享與有效利用的系統化、集約化的管理變革,對于促進旅游業態向綜合性和融合型轉型提升,以技術驅動旅游業創新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