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放療設備重點企業競爭力分析及市場發展策略研究預測
?
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放療設備行業市場分析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放療的基本原理是指不同性質的放射線直接殺傷(直接致使所照射細胞的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斷裂及蛋白質變性)或間接殺傷(放射線使組織內水分子產生電離效應,分解出活性自由基,自由基再與生物大分子結合形成生物性功能的損傷)病灶(通常是腫瘤細胞)。放射治療所用的放射線通常分為光子束和帶電粒子束兩類,人類利用各種射線的不同效應,分別開發出相應的放療技術。
輻照射線 | 光子束 | X射線 | 直線加速器 |
賽博刀/TOMO |
Y射線 | 伽馬刀 |
后臺治療 |
粒子植入 |
帶電粒子束 | 質子 | 質子刀 |
重離子 | 重離子刀 |
電子 | 術中放療 |
主要生產企業:放療設備方面,目前國外主要生產企業有瑞典醫科達公司和美國瓦里安公司。醫科達公司總部位于瑞典斯德哥爾摩,在納斯達克集團斯德哥爾摩證券交易所(NASDAQ?Stockholm)上市,業務范圍涉及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先進技術和創新解決方案應用于全球6000多家醫療機構。醫科達公司經營范圍主要涉及腫瘤放射治療領域及神經外科領域的軟硬件系統,如醫用直線加速器,伽瑪刀,后裝機,治療計劃系統,腫瘤信息管理系統等。瓦里安公司創立于1948年,是全球領先的癌癥及其他重大疾病診斷及治療解決方案的供應商,致力于提供癌癥及其他疾病放射治療、放射外科、質子治療和近距離放射治療設備及相關軟件。
國內主要生產企業有盈康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奧沃醫學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奧沃”)和深圳市一體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體醫療”)等。
產業發展環境:
(1)我國及全球癌癥負擔逐年加重:根據WHO最新發布的《2020年世界惡性腫瘤報告》,由于環境污染、老齡化、吸煙、肥胖等多種原因,惡性腫瘤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因,2018年死亡人數達960萬人,社會負擔不斷加重。WHO數據顯示,2018年惡性腫瘤患者約為1808萬人,預計2030年將達到2411萬人,在2040年將攀升至2953萬人,增長率達63.4%,增長勢頭明顯。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占全球新增惡性腫瘤病例的23%以上,約占肝癌、食道癌和胃癌新增病例的一半,約占全球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30%。
(2)我國腫瘤科床位嚴重不足: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得益于腫瘤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和資源數量增多,我國每年腫瘤患者出院人數不斷增多,從2005年的27萬人左右,提高至2018年的543萬人,13年增長1911%,腫瘤科床位數11年增長154%,腫瘤患者的增加幅度遠遠大于腫瘤科床位數增加的幅度,而每張腫瘤科床位對應出院患者從2007年的0.33人到2018年的0.05人,腫瘤科床位嚴重不足。而我國歷年腫瘤醫院入院人數持續增長,2018年為307萬人,同比增長10%,而2010年為111萬人,8年增長176%。
(3)放療治愈率高、覆蓋面廣:目前腫瘤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等,其中手術治療適用范圍小,窗口期短等,也會造成病人其他正常器官功能的損害,而且這些損害多是不可逆的;化學治療是利用化學藥物阻止癌細胞的增殖、浸潤、轉移,直至最終殺滅癌細胞的一種治療方式,它是一種全身性治療手段;放射治療被理解為“無創手術”,通過電離輻射,破壞細胞核中的DNA,使細胞失去增殖能力,非介入性達到殺死腫瘤細胞的目的,。
早在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公布,45%的癌癥患者可治愈,其中外科治療占22%,放射治療占18%,化學治療占5%,可見放射治療已成為癌癥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而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放療也變的越來越重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統計,從2000年到2013年,腫瘤的綜合治愈率從45%提升到67%,其中,放療的貢獻最大,從18%提高到30%;而且放療適用范圍廣泛,可覆蓋95%的癌癥治療。
(4)目前中國放療設備數量“不充分”,具有較大增長空間: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要求,每百萬人配置加速器的臺數應該是2-4臺,而根據《2015年中國大陸放療基本情況調查研究》,中國2015年是1.42臺,亞洲是每百萬人擁有加速器臺數為2臺,歐洲為6臺,法國為7.5臺,美國為12.4臺,分別為中國的1.4、4.2、5.3、8.7倍。按美國每百萬人12臺放療設備的標準計算,我國尚需新增放療設備14000臺左右。
(5)中國癌癥患者放療利用率與全球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放療市場存在巨大潛力: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數據統計,2012年全球癌癥患者人數達1410萬人次,相較于2002年的1090萬人次在這十年間增長了29%。與此同時,選擇放療方法的患者人數也有明顯增加。中國腫瘤學會2015年統計數據顯示,從2011年至2015年,4年間我國癌癥患者人數增長約92萬人,放療利用率提高至約21%,選擇放療方式的患者數量也有明顯增加。但是我國癌癥患者放療利用率與全球水平還有較大差距,放療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力。
(6)國家政策支持,加速行業發展:2018年4月9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18年)的通知,伽瑪刀等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由甲類調為乙類,PET-CT、伽瑪刀等將不再由國家衛健委,而由省級衛健委進行配置審批。
2018年10月30日,國家衛健委在官網發布《關于發布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該文件指出,截至2020年底,伽瑪刀設備全國規劃配置254臺,其中新增146臺。直線加速器全國規劃配置在3,162臺內,其中新增1,208臺。
2019年11月,最新發布《國務院關于在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試點的通知》,社會辦醫療機構乙類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改審批為備案。上述政策的松綁,顯示出國家對放療設備普及的支持,必將加速行業發展,國產替代勢必成為主流,國內放療市場前景是巨大的。
產業發展趨勢:
(1)進口替代將成為我國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醫療器械的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國內中高端醫療器械主要依靠進口。
《中國制造2025》明確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未來十年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該行動綱領提出,未來十年需要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使我國逐步擺脫高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局面,不斷發展和提高國產高端醫療器械水平。“十三五”規劃將高性能醫療器械確定為重點突破領域,積極扶植和發展國產醫療器械產業。規劃中還指出,“引導醫療機構合理配置適宜設備,逐步提高國產醫用設備配置水平”、“支持社會辦醫院合理配置大型醫用設備”等。隨著醫學基礎研究的深入、軟件開發能力和精密電子設備制造能力的提升,國產醫療器械的性能也將得到提升,進而憑借價格和服務優勢,將逐步替代進口產品。
我國于2014年開始啟動多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規定,國產藥品和醫療器械能夠滿足要求的,政府采購項目原則上須采購國產產品,逐步提高公立醫療機構國產設備配置水平。醫療器械審批制度改革中對國產創新型醫療器械開辟了快速通道,部分省市也在招標制度上對國產醫療器械表現出明顯傾斜,下游醫院對國產設備也越來越有信心,逐步接受國產設備。
(2)高端醫療器械成為國家未來重點支持產業:《中國制造2025》明確把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大領域之一,提出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逐步擺脫高端醫療器械依賴進口的局面。《“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特別強調“十三五”時期將重點發展數字診療裝備、體外診斷產品、健康促進關鍵技術、健康服務技術、養老助殘技術等關鍵技術。《“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未來15年,將深化醫療器械流通體制改革、強化醫療器械安全監管、加強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能力建設、推進醫療器械國產化。
2017年11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制定并印發《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9個要聚焦增強核心競爭力的制造業重點領域。其中,“高端醫療器械和藥品關鍵技術產業化”名列其中。全資子公司瑪西普作為國內高端放療設備的領先企業,將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得以快速發展。
(3)受益于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的管理體制改革:根據2018年4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管理目錄(2018年)的通知(國衛規劃發〔2018〕5號),伽瑪刀等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由甲類調為乙類,PET-CT、伽瑪刀、手術機器人等將不再由國家衛健委,而由省級衛健委(衛計委)進行配置審批。2018年10月3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官網發布《關于發布2018—2020年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該文件指出截至2020年底,伽瑪射線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系統,全國規劃配置254臺,其中新增146臺。配置許可的放開以及配置數量的增加,為像伽瑪刀這類的大型放療設備打開了巨大的市場空間,體現了國家對高端醫療器械行業的政策支持,將利好公司醫療器械的整體經營。
(4)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形成多元辦醫格局:2016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的通知》(國發〔2016〕78號)指出,“加快形成多元辦醫格局。持續開展健康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擴大健康服務相關支撐產業規模,優化健康服務業發展環境。健全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分類管理制度。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督促各地落實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職稱評定、學術地位、醫院評審等方面對所有醫療機構同等對待的政策措施。完善醫師多點執業政策,改革醫師執業注冊制度。完善醫療資源規劃調控方式,加快社會辦醫發展。”2017年5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醫療服務意見》也指出,鼓勵發展全科醫療服務、加快發展專業化醫療服務等實施細則,全力拓展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為民營醫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保障。
2019年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在衛生和社會服務方面,數據顯示,2018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0.4萬個,其中醫院3.2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0萬個。而這兩項數據在2017年的公報中為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1.8萬個。2018年,民營醫院的增長速度達到了11%。
根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7》統計數據以及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顯示,2017年,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預估已突破10000家。2018年,互聯網醫院由探索期進入爆發期,數量已達到95家。隨著更多的社會資本介入醫療服務產業領域,多元化、多層次辦醫的格局將逐漸形成,中國的健康醫療服務業態將更加地細化。
(5)國家戰略支持專科醫院建設:國務院“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要求在腫瘤、心血管、呼吸等薄弱領域支持省部級綜合或專科醫院建設;圍繞惡性腫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及罕見病等健康問題和健康產業發展需求,加強醫學科學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研發、成果轉移轉化、醫藥產品開發和適宜技術推廣。公司將發揮自身在放療領域的技術優勢和設備優勢,依托成功的醫院運營和管理經驗,以及腫瘤放療專科醫院的標準化程度高,可復制性強的特點,通過自建或并購等方式不斷完善公司的產業布局,實現腫瘤服務領域全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6)分級診療、多點執業等制度環境不斷完善推動腫瘤醫療機構功能差異化發展:近年來,隨著“分級診療”、“多點執業”“兩票制”、“醫聯體”和“家庭醫生簽約”等政策的逐步落地,中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進一步深化。在民營醫療領域,政府不斷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辦醫,推動第三方醫療服務發展,以此作為公立醫療體系的補充,以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第三方醫療服務機構包括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康復醫療中心、護理中心、體檢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