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行車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及需求情況分析
?
自行車,又稱腳踏車或單車,通常是二輪的小型陸上車輛。人騎上車后,以腳踩踏板為動力,是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在中國內地、臺灣、新加坡,通常稱其為“自行車”或“腳踏車”;在港澳則通常稱其為“單車”(其實粵語通常都這么稱呼);而在日本稱為“自転(轉)車”。自行車種類很多,有單人自行車,雙人自行車還有多人自行車。自行車產品上游包括原材料(鋼材、有色金屬等)和零配件(電池等),這些市場的走勢、原材料的價格、產量等左右著自行車產品的生產成本、行業企業效益的增加等,而自行車行業的產量和出口等也將影響相關行業的發展。自行車市場分析,自行車經由各銷售渠道達到消費者手中,因此消費者收入水平及消費傾向對自行車行業的發展有較大影響。
我國自行車行業通過近三十年引進、消化、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裝備,在生產技術、工藝、產品質量及自動化生產程度等方面有了明顯的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家,在國際自行車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高。2017年,我國自行車產量達到9011.9萬輛,其中兩輪腳踏自行車為5898.8萬輛,電動自行車為3113.1萬輛。世界自行車年產量約為1.3億輛,年貿易量約為7500萬輛,我國自行車產量、出口量均占世界總量60%以上,國內消費量也居世界第一,制造能力不斷提高,由于早年自行車發達的美國、日本在結構調整之后,已無產業基礎,中東、東盟自行車基礎薄弱,因此,與現有的競爭對手相比,我國自行車產業已具有較為有利的競爭優勢。 中國的自行車行業已完全市場化運作,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一方面國內競爭企業數量眾多,其他發展中國家自行車行業發展迅速,加大了中國的同類中低檔產品的競爭激烈程度;另一方面,國外發達國家如意大利、德國等掌握著高端產品市場,構筑高端市場較高的技術壁壘,導致中國大部分自行車自能依靠降低利潤來獲取市場。 中國自行車的內需巨大,但是行業競爭白熱化導致許多企業被拉入價格戰的漩渦之中,其中的中小規模企業在這個過程被迫淘汰,而規模較大的廠商又由于利潤水平低,對新產品的研發上的投入力度受到限制,從而導致行業技術水平更顯速度較慢,在與國際品牌廠商競爭中漸漸失去優勢,形成惡性循環。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自行車“十四五”市場專項調研-2021-2027年中國自行車市場競爭力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研發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自行車市場現狀分析指出,近幾年來,行業銷售收入區間波動,2017年為1364.95億元,同比減少11.31%。近年來,中國自行車行業的整體形勢較為復雜,國內外市場增長動力偏弱,需求疲軟,行業發展面臨較多挑戰。2019年,面對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行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動消費升級,引領高質量發展,努力實現自行車行業平穩運行。??2019年自行車產量6500.2萬輛,同比下降11.2%;電動自行車產量為3609.3萬輛,同比增長10.1%。共享單車影響逐漸消退,自行車行業回歸中高端化趨勢明顯;電動自行車新國標實施后,行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自行車制造企業營業收入488.4億元,同比下降0.7%,實現利潤總額16.6億元,同比增長32.0%;電動自行車營業收入749.9億元,同比下降8.4%,實現利潤總額36.3億元,同比增長4.6%。從2019年消費者升級自行車部件的習慣以及購買騎行裝備的需求數據來看,有32.2%的消費者明確有升級自行車大部件的習慣,有29.8%的消費者明確有升級自行車小部件的習慣,同時,共計有62.6%的消費者有購買騎行裝備的需求。2020年1-4月,全國規模以上自行車企業營業收入386.3億元,同比下降8.3%,利潤總額13.3億元,同比下降11.6%。其中,兩輪腳踏自行車制造業營業收入127.0億元,同比下降12.8%,利潤總額2.7億元,同比下降17.0%;電動自行車營業收入207.4億元,同比下降0.7%,實現利潤總額8.4億元,同比下降12.9%。中國自行車行業的產業集中度較高,經過多年發展已經進入成熟期,形成了包括長三角產業基地、天津自行車產業基地、深圳自行車產業基地的三大產業基地,這三大生產基地含1600余家企業,產量占中國規模以上企業總產量的九成以上。
我國自行車產業已具有較為有利的競爭優勢。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國家,在國際自行車市場上的地位不斷提高。與自行車相比,自行車零部件的換購率明顯更高,因此,如何進一步開拓零配件市場,并通過零配件的差異化競爭脫穎而出,是自行車企業尋求突破的有效方式。未來幾年里,接觸自行車的人群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也會隨之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