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十四五”投資可行性研究-2020年共享經濟行業競爭格局及市場需求分析
?
共享經濟是指基于互聯網等現代技術,將海量分散化的閑置資源進行整合并共享,主要體現為使用權的暫時性轉移,也包括剩余所有權的讓渡,以及時間、空間、技能等無形資產的共享,是一種新型經濟形態和資源配置方式。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發展共享經濟,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行業和地區先行先試,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促進共享經濟的發展。在政策支持下,行業資本市場異常火熱,融資事件不斷,從而帶動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共享經濟發展有利又有有弊,隨著共享經濟行業發展,行業也逐步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同時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來規范市場,促使行業健康良性發展。2016年3月,發改委等共十部委印發《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指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鼓勵個人閑置資源有效利用,有序發展自有車輛租賃;2016年7月,《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發布,強調要“發展分享經濟,建立網絡化協同創新體系”;2017年7月,《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發布,支持發展一批共享經濟示范平臺。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2019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32828億元,比上年增長11.6%;直接融資額約714億元,比上年下降52.1%。2019年,共享經濟參與者人數約8億人,網約車客運量占出租車總客運量近四成,在線外賣收入占全國餐飲業收入的比重達到12.4%。2020年共享經濟增速將因疫情影響而出現一定幅度的回落,預計在8%-10%之間。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共享經濟憑借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及政策紅利成為社會經濟發展新動能。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共享經濟“十四五”投資可行性研究-2021-202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共享經濟參與人數超過7.6億人,其中作為服務提供者的約7500萬。共享經濟涉及領域廣泛,從出行、住宿等生活服務領域向工業制造、農業等生產領域持續擴展,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共享住宿等等共享方式都是共享經濟的產物。共享經濟拉動就業成效顯著,有力地促進了包容性增長。共享經濟在解決產能過剩行業工人再就業以及貧困地區勞動力就業等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對去產能和脫貧攻堅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共享經濟是最活躍的新動能,集中體現了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內在要求。依托轉型發展的強大需求、網民大國紅利、節儉的文化以及成功的實踐,中國共享經濟領域的創新創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縮影?!肮蚕斫洕崩^2017年被寫入十九大報告之后,2018年又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在政策體系支持下,從2014年涌起的“共享”浪潮,裹挾著新一輪科技和創新的激流滾滾而來,在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深刻變化的同時,也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新動能,并引領世界潮流。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城鎮居民交通支出為24061億元,其中共享出行服務支出為2478億元,占比10.3%,較上年增加0.7個百分點,比2015年提高了4.1個百分點。共享出行在城市公共出行服務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經成為城市交通出行重要的補充工具,在滿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時,也帶動整個城市交通服務的發展。共享經濟的發展,仍有巨大空間。但共享經濟的發展,不能是前幾年那種野蠻生長的態勢,而應該是基于市場需求的良性發展,是真正解決市場痛點的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需要發揮產業調控與市場監管的作用。
隨著物聯網和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共享經濟將迎來井噴,借助大數據挖掘分析、云計算等互聯網技術,資源調度、實時監控等精細化管理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新能源動力、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將革新出行領域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模式。VR/AR應用技術成熟后,有望與共享經濟產業結合,增加產業附加值,或誕生出AR/VR體驗式共享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