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聚乙烯(PE)產業結構分析及市場前景研究預測
?
聚乙烯(PE)是乙烯經過聚合制得的一種熱塑性樹脂,具有易加工成型、熱分解溫度較高和綜合性能優良等特點,在農業、電子、汽車和日用品等方面有廣泛的用途,是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石化產品。根據結構不同,PE可以劃分為線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低密度聚乙烯(LDPE)。
三種不同聚乙烯對比
分類 | 英文簡稱 | 占比 | 支化度 | 主要應用 |
高密度聚乙烯 | HDPE | 40% | 低 | 薄膜,注塑、中空 |
低密度聚乙烯 | LDPE | 20% | 高 | 薄膜占比82% |
線性低密度聚乙烯 | LLDPE | 40% | 居中 | 薄膜占比69%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聚乙烯作為乙烯的主要下游產品,2018年消費占比為60%。所以聚乙烯是拉動乙烯消費的核心領域,今后將進一步向其集中。聚乙烯(PE)作為石化行業非常重要的原材料,是五大合成樹脂之一,是我國合成樹脂中現今產能最大、進口量最多的品種。
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聚乙烯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戰略前景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是國內聚乙烯產能持續增長,新增115萬噸/年至1813萬噸/年,同比增長6.8%;主要來自中海殼牌二期的30萬噸LLDPE裝置和40萬噸HDPE裝置,以及延長延安能化的45萬噸HDPE裝置。受快遞包裝、廢舊塑料進口禁令影響拉動,2018年我國PE產量增至1583.48萬噸,較2017年增加13.28%。
2012-2018年中國聚乙烯產量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按照產能規劃,2020年我國聚乙烯產能將達到2629萬噸,較2018年增加45%。2022年有望達到3359萬噸,較2018年增加85%。屆時將占全球聚乙烯產能的24.5%,成為全球聚乙烯供應最重要的國家之一。
從地域分布來看,新增產能集中在西北煤化工地區及華北、華東、華南煉化一體化的沿海地區。
從生產路線來看,未來除了傳統的石腦油裂解制乙烯和煤制或甲醇制乙烯以外,還將新增乙烷裂解工藝制成共375萬噸產能的聚乙烯裝置,主要包括新浦化學公司65萬噸/年PE裝置,華泰盛富40萬噸/年全密度聚乙烯裝置、衛星石化130萬噸/年聚乙烯裝置以及南山集團130萬噸/年聚乙烯裝置。未來產能在區域分布和生產原料乙烯工藝都將發生顯著變化。
2018年國內新投產PE裝置現狀分析
企業名稱 | 地址 | 裝置 | 產能(萬噸/年) | 投產時間 |
久泰能源 |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 全密度 | 28 | 2019年4月 |
中安煤化 | 安徽省淮南市 | 全密度 | 35 | 2019年7月 |
浙江石化 | 浙江省舟山市 | 30HDPE+ 45全密度 | 75 | 2019年9月 |
寧夏寶豐 | 寧夏銀川市 | 全密度 | 30 | 2019年10月 |
恒力石化 | 遼寧省大連市 | HDPE | 40 | 2019年四季度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產品供給分析:近幾年來,我國高壓基本并未出現新增產能,因此,產量基本保持平穩,年產量大約在201.6-273.79萬噸之間,而LLDPE年產量則出現減少。相對而言,我國HDPE保持快速增長,自2010年突破400萬噸年產量之后,國內聚乙烯產量逐步增加。2018年線性和低壓均占總量的40%左右,高壓占總量的不足18%,線性和低壓產量仍是聚乙烯占比較大的品種。
我國初級形態的聚乙烯進口量成為維持穩定的增長趨勢,2018年全國初級形態的聚乙烯進口量965.76萬噸,同比增長10.14%。初級形態的聚乙烯進口金額123.33億美元,增長16.72%。
2017年我國初級形態的聚乙烯出口量有所下滑,2018年全國初級形態的聚乙烯出口量19.55萬噸,同比下降5.1%,初級形態的聚乙烯出口金額從2017年的2.95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3.16億美元。
下游市場應用分析:聚乙烯可用擠出、注射、模塑、吹塑和熔紡等方法成型,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包裝及日常工業中,薄膜(52%)是其最大的用戶,另外,注塑制品(13%)、中空容器(12%)、管材型材(11%)等都占有較大的比例。
2018年中國聚乙烯下游應用領域規模比重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隨著下游市場的逐步擴張,我國聚乙烯需求量近兩年明顯增長,2018年全國聚乙烯需求量2532.61萬噸,同比提升12.23%。2013-2018年全國聚乙烯需求量復合增長率7.66%。
產品價格:2019年上半年聚乙烯市場價格整體呈現下跌趨勢,除了供需基本面的主因外,中美貿易摩擦對終端市場產生一定影響。當前國內聚乙烯市場價格再次刷新近兩年新低,以線性價格為例,部分地區價格已跌破7300元/噸。
2019年上半年油制LLDPE平均毛利在522元/噸,同比下降63%;煤制LLDPE平均毛利在293元/噸,同比下降79%,達到了自2013年以來的低點水平。未來,隨著國內外新增產能的相繼投放,預計競爭加劇,關鍵是乙烯原料成本。
產業前景:整體來看,中國聚乙烯行業產能擴張帶來的競爭,將帶動國內塑料原料PE價格重心下移,隨著國內石化對聚乙烯產品性能和成本的不斷優化,中國聚乙烯產品的競爭力和出口量將會在未來不斷增加。
新材料研發方面,我國對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支持持續提高,作為與碳纖維和芳綸齊名的三大高性能纖維之一,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是目前世界上比強度和比模量最高的纖維,其比強度是同等截面鋼絲的10多倍,比模量僅次于特級碳纖維,是關系到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性高性能材料。
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產業發展初期,世界上工業化生產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企業主要是荷蘭帝斯曼、美國霍尼韋爾和日本東洋紡3大公司。隨著中國取得自主知識產權,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的生產技術得以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