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食品味覺性狀優化產品、氨基酸類產品市場發展趨勢分析及細分產品投資前景預測
?
產品基本概述:
①食品味覺性狀優化產品主要包括:谷氨酸、谷氨酸鈉、呈味核苷酸二鈉、肌苷酸二鈉、食品級黃原膠、海藻糖、納他霉素等;
②動物營養氨基酸類產品主要包括: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飼料級纈氨酸、味精渣,淀粉附產品飼料纖維、玉米胚芽、菌體蛋白等;
③人類醫用氨基酸類主要包括:谷氨酰胺、脯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醫藥級纈氨酸、肌苷、鳥苷、腺苷、普魯蘭多糖等。
市場運行現狀:2019?年?3?月生態環境部表示,未來中央環保督察工作將繼續推進深化,再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納他霉素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工作的繼續深化,后期行業在環保方面的整體投入將會大大增加,行業進入壁壘越來越高,但若成品價格無法達到合適的價位,行業內企業的利潤空間會逐步萎縮。
(1)動物營養氨基酸類產品:動物營養氨基酸類產品主要用于飼料添加,氨基酸被用以提高蛋白質利用率和養殖效果。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氨基酸行業市場研究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氨基酸的生產主要以玉米為原料,生成葡萄糖,通過菌種進行生物發酵,并最終將產物提純和烘干,主要產品包括賴氨酸、蘇氨酸、淀粉副產品等。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谷氨酸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公司生產的動物營養氨基酸類產品包括賴氨酸、蘇氨酸、色氨酸、飼料級纈氨酸、味精渣,淀粉附產品飼料纖維、玉米胚芽、菌體蛋白等。
2019年,全球氨基酸產能持續向中國轉移,受行業產能增加、下游需求不振等因素影響,發酵類氨基酸毛利率大幅降低,部分低效產能加速退出或暫停生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食品味覺性狀優化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預計2020年生豬產能有望回升,豬料需求量逐步回升,屆時氨基酸供過于求的局面或將緩解。
伴隨著生產技術的日漸成熟和生產成本的降低,氨基酸產品的市場競爭由國內市場延續到國際市場,出口市場份額占比不斷擴大,但鑒于出口歐盟須通過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安全認證和授權,對發酵氨基酸企業而言,能否首批準入勢必會影響企業的下一步發展。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肌苷酸二鈉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公司98%含量的賴氨酸成為全球首批通過歐盟1831法規認證的少數產品之一,為未來增加歐盟市場份額奠定了基礎。
2019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行修訂并征求意見,鼓勵發酵法生產小品種氨基酸,未來動物營養需求將朝著更加均衡化、多樣化、精細化發展,小品種氨基酸的研發和生產也更加迎合行業和市場需求的變化。2019年12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了《飼料添加劑第1部分-氨基酸、氨基酸鹽及其類似物L-蘇氨酸》等多項飼料添加劑國家標準,行業愈來愈趨于規范。
(2)賴氨酸、蘇氨酸方面:2019年全球賴氨酸產能不斷擴張,主要集中在國內,作為生產第一大國,中國供過于求形勢嚴峻。因此國內企業主要通過出口緩解供應壓力,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食品級黃原膠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賴氨酸產量173萬噸,其中出口89.59萬噸,占總產量的52%,同比增長39%。因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存欄量大幅下滑,拖累了飼料的市場需求,賴氨酸消費量也隨之走弱,賴氨酸整體保持偏弱運行。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賴氨酸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98%含量賴氨酸均價同比下降14%,70%含量賴氨酸均價同比下降9%,產品利潤被大幅擠壓,廠家出現階段性虧損(數據來源:卓創資訊、博亞和訊)。
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蘇氨酸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蘇氨酸方面,2019年全球蘇氨酸產量70.6萬噸,中國蘇氨酸產量63.6萬噸,占全球蘇氨酸產量的90.1%。國內市場基本面弱勢格局持續,產品價格震蕩下跌,2019年上半年廠家生產保持穩定,下半年因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降,部分企業關閉或調減開工率,行業前四供應集中度一度高達91%。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廠家話語權提升,但受限于下游需求寡淡,供應仍顯寬松。
報告期內,蘇氨酸產品價格下降,行業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2019年蘇氨酸市場均價7.4元/kg,同比下降15%(數據來源:博亞和訊)
(3)食品味覺性狀優化產品:
①谷氨酸鈉:谷氨酸鈉(味精),是一種鮮味調味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有濃厚鮮味。目前國內生產工藝主要是由玉米或玉米淀粉發酵而成。供應上,全球味精生產主要集中在亞洲,而亞洲味精發酵產能又集中在中國,其他產能分布在印尼、泰國、越南等地。中國因生產成本優勢,且規模化高度集中,是世界味精的主產地,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谷氨酸鈉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約占世界味精產能的72%,2019年味精出口量在60萬噸左右,同比上漲9%。需求上,醬油、雞精、方便面、醬類、復合調味料、肉制品生產企業等是味精下游的主要工業用戶,2017年開始蠔油類、水產調料需求增速較快,味精的隱形消費量占比繼續提升。
2019年大包味精價格“先揚后抑”,主要受企業主觀心態及供需平衡的影響。上半年,產品價格處于穩步小幅上漲階段,受行業有效供給減少,疊加玉米價格上漲預期影響,因行業較高的集中度,市場看多心態較為明顯,上游廠家享有漲價的主動權,味精產線利潤不斷增加,下半年供需壓力增加,味精價格下降。卓創數據顯示,年內高點較年內低點高1300元/噸,2019年大包裝40目味精年均價8014元/噸,同比上漲8.9%(數據來源:卓創資訊、博亞和訊)。味精價格各月變動情況如下:
②呈味核苷酸二鈉:呈味核苷酸二鈉(I+G)多在調味品中與味精混合添加來增加鮮度。國內該產品行業集中較高,企業掌握較高的話語權。除公司外主要生產企業有希杰、星湖科技,日本味之素I+G有部分進口,但進口量較少。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呈味核苷酸二鈉市場研究及投資建議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I+G成交均價在96.8元/公斤左右,同比增加3.4%。I+G具有較高的生產壁壘,報告期內公司I+G保持滿產,且實現盡產盡銷,該產品盈利狀況良好。據國家財政部稅務總局2020年第15號文公告,自2020年3月20日起,核苷酸類食品添加劑出口退稅率從6%提高至13%。受益于出口退稅的影響,預計未來I+G出口量可能會有增加。
原材料產業現狀:2019年,全國各地繼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組織實施大豆振興計劃,一定程度上調減了玉米播種面積。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海藻糖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玉米播種面積為4128萬公頃,較2018年下降85萬公頃,但因單產增加,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1-2027年中國原材料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的玉米總產量2.61億噸,同比增加344萬噸,處于近三年高位,玉米市場供給側改革已見成效。
2019年,國內玉米現貨價格先跌后漲,上半年經歷觸底后快速反彈,下半年震蕩盤整。一季度因售糧進度加快,供應壓力較大,玉米價格持續下跌,全國玉米均價3月底跌至低點1760元/噸。4月份之后,因東北產區余糧逐漸減少,疊加臨儲拍賣政策利好提振,玉米價格持續上漲。進入6月份臨儲拍賣常態化,陳糧和新糧同時供應市場,玉米價格小幅回落,之后維持平穩態勢,四季度后新糧集中上市,玉米價格又先漲后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