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軸承行業市場占有率及發展趨勢分析
?
軸承的主要功能是支撐旋轉軸或其它運動體,引導轉動運動或移動運動并承受由軸或軸上零件傳遞而來的載荷。軸承是承載軸的零件,被稱為“機械的關節”,是現代機械設備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基礎零部件,對機械裝備的性能、質量和可靠性都起到決定性影響。軸承下游廣泛應用于工業自動化、高端裝備、機器人、汽車制造、工程機械、家用電器、電動工具、紡機、農林機械、國防、能源、航空航天及軌道交通等領域。
我國軸承行業已經形成較大的經濟規模,從2005年起,我國在銷售收入和產品產量上都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軸承制造國,同時也是世界軸承使用大國,市場廣闊。步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內生產技術不斷發展,在微、小型軸承領域,我國軸承生產企業開始與日本企業競爭,并逐漸在微、小軸承中端及低端市場及部分高端市場占領一定份額。據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軸承制造行業(年均收入達2千萬以上)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數據達1416家,工業總產值實現1932.11億元,同比增長27.59%;營收達1910.97億元,同比增長30.30%;利潤額125.23億元,較2010年增長為26.54%。當時預測2016年,國內軸承產量有望超300億套,主營收入有望達2200億元,成為全球最大的軸承生產和銷售基地。2005年至2015年,軸承產量的平均增長速度為12.22%,已經形成較大的經濟規模,同時自主創新體系和研發能力建設取得一定進展,形成了由97項國家標準、103項機械行業標準、78項軸承標委會文件組成的,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軸承標準體系,國際標準采用率達80%7,零件專業化與工藝專業化生產取得長足進步,為國民經濟的配套能力大大增強。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軸承市場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2012?年,全國軸承產量從60?億套增加到200?億套,年平均增長25%;軸承銷售額從520?億元增加到15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1.83%,大幅高于同期GDP?的增長速度。而且隨著主機工業的發展和國家“十二五”規劃逐步實行,軸承行業市場空間巨大。隨著市場發展,用戶對軸承產品精度、性能、壽命及品種多樣化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已不滿足于對一般通用軸承的要求,轉向對精度高、噪音低、壽命長的產品的需求。“雖然軸承行業的發展有所增長,但與世界軸承工業強國相比,行業還存在較大差距,其主要表現為高精度、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軸承產品比例偏低。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我們對高品質軸承的需求要靠進口來滿足。中國軸承行業形成了哈爾濱、瓦房店和洛陽三大軸承制造基地,浙江和江蘇地區民營軸承企業以及國際軸承制造公司合資或獨資公司為主的產業結構,銷售額位居世界第一,占比達25%左右,但我國軸承企業與國外軸承企業專利數量差距較大,高價值專利更是缺失,專利市場布局意識缺位。我國軸承企業專利申請與國外知名軸承企業相比有較大差距。全球軸承行業前20名專利申請公司中,NTN,NSK,JTEKT,SKF,FAG占據前五,國內僅軸研科技(ZYS)排名第18位,但專利數量僅為NTN的5.3%,我國軸承行業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出口方面,據統計,截至到2020年上半年中國軸承出口數量為25.9萬噸,同比下降45.7%,出口金額為16.17億美元,同比下降17.4%。目前,我國軸承產品以中低端產品為主,中高端軸承產品仍主要由軸承行業大型跨國公司占據。但隨著我國軸承行業基礎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制造工藝和工藝裝備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我國軸承行業整體附加值、技術含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呈現逐漸減少態勢。隨著我國軸承行業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精度、長壽命等產品水平進一步提升,逐步實現國產中高端軸承產品替代進口產品,我國軸承行業市場空間將進一步擴大。國內軸承企業加速產品升級,以更齊全的品種、更過關的質量、更有優勢的價格去搶占國內外市場,進一步提高精品軸承市場的占有率。國內軸承產業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在逆境中把握機遇,化沖擊為技術升級的動力帶動行業銷量穩步上升。當下中國機械鑄造業正朝著高產品檔次和降低制造成本的發展方向前進。
軸承作為高度“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三化”機械產品,天然屬性就適合全球生產和采購,開放的國際市場空間更為巨大。隨著各大跨國軸承公司由“需求地生產”轉向“最佳地生產”,即從在目標市場所在國實行本土化生產,特別是跟隨主機企業的海外工廠就近配套生產,轉向根據各生產基地所在國的匯率變動、通貨膨脹、制造成本、市場需求等經濟環境狀況,適時調整各生產基地的軸承品種和數量,以實現國際平均水平下的低成本生產,中國軸承企業將在質量和技術不斷取得突破的背景下,分享軸承行業全球分工合作的巨大市場空間。目前,中國軸承企業的國際化剛處于起步階段,具備國際化視野,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化戰略,才能贏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