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農機產業營業收入分析預測及市場前景研究
?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條件。近年來,我國農機制造水平穩步提升,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農機作業水平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領域日益拓寬。農業生產方式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轉變,并已全面進入了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融入了農業產業鏈的廣泛領域。
產業政策現狀及影響:
(1)國家對“三農”工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視,為農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工作,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班l村振興”戰略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農村現代化是現階段的大勢所趨,對減輕農民耕作負擔、提高農作物產量、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村建設等都具有顯著作用。而農業機械化及自動化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必要保證和前提條件,對推動農村發展,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18?年?12?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公開發布,對解決農村農業機械設備需求不平衡問題、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大力提高農業生產力、支持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方向性指導和具體化幫助,也進一步明確了農機產業升級、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短板補齊、全程機械化等環節的指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表明,支持長江流域油菜生產,推進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和全程機械化,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機新驅動發展,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
另外,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三農”投入力度,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應用,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國家一系列文件的出臺,正式對農業和農機化發展的有效保證,以及高速發展的有效促進和推動。
(2)農機政策突出綠色農機發展趨勢,購置補貼繼續拉動農機總動力增長: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018?年?3?月,農業部、財政部《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對“十三五”中后期農機購置補貼實施工作進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指明堅持綠色生態導向,大力推廣節能環保、精準高效農業機械化技術,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加快技術先進農機產品推廣,促進農機工業轉型升級,提升農機作業質量;推動普惠共享,推進補貼范圍內機具敞開補貼,加大對農業機械化薄弱地區支持力度,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切實增強政策獲得感。由此可見,補貼政策仍將繼續發揮其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的作用,推動全國農機總動力增長,持續提高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民的增收。
2019?年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突出綠色、需求導向,對保護性耕作、殘膜回收、秸稈處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機械裝備,實現應補盡補。這意味著農機購置補貼未來將充分發揮對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作用,意味著綠色農機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不僅要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機研發和應用,支持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也要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基本完成大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設施建設。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由此可見未來農機向綠色環保化發展是必然趨勢。
(3)傳統產品轉型升級,新興產品具有強勁的成長性: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供給側結構和管理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對象、內容、領域等也在發生深刻變化。2020?年,以產品升級和補齊短板為主要方向的技術創新步伐會繼續加快,傳統產品進入存量市場,需要向大型、高端、智能、高可靠性持續升級;以進口產品國產化替代、以及畜牧機械、園林機械、經濟作物收獲機械以及丘陵山區特需的小型機械、特色機械,新農村建設的設施農業機械、養殖機械等小眾產品為代表的相關農機品類將持續崛起、進步、成長,全面滿足新形勢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新需求。
(4)市場競爭仍然激烈:用戶在購買農機產品時不僅關注品牌知名度、產品價格以及產品售后服務,還注重產品可靠性,追求舒適的產品、完美的工藝和外形設計,對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產品升級需求更加強烈。農機企業要時刻要有危機感,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充分了解客戶需求,做好充足準備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僅如此,《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表明所有符合補貼范圍的進口農機產品也可以享受補貼,國內農機市場將更加開放,形成了國產農機產品與進口農機產品公平競爭的格局,也意味著我國農機企業需要具備更強大的產品力,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5)農機排放標準升級:《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提出,自?2020?年?12?月?1?日起,凡不滿足本標準第四階段要求的非道路移動機械不得生產、進口、銷售。壓燃式發動機(如柴油機)為動力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需要達到國四的標準,在?2025?年與世界最先進排放控制水平接軌。因此我國以柴油機為動力的農業機械產品進行國四排放升級刻不容緩,確保生產排放達到標準的產品。另外,環保升級將增加產品制造成本,對市場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行業運行基本現狀: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農機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601.32億元,較2017年同比下降39.38%;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為2464.67億元,同比下降5.25%。
2014-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2018-2019年中國農機行業利潤總額增速為負值,2018年中國農機行業利潤總額增速為-15.76%,2019年中國農機行業利潤總額增速為-0.25%。
產業運行基本特點: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核心技術缺乏、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品結構不合理、制造技術能力低等問題。且受農機市場需求多樣化、機具作業環境復雜等因素影響,當前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主要糧食機械化水平較高,經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低;北方平原地區機械化水平較高,南方陵山區機械化水平較低;種植業機械化水平較高,畜牧業、漁業、設施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農中低端產品居多,高端產品供應不足,主要依賴進口。由此可見,未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農機市場前景依舊向好。
產業前景:目前,我國農機市場正處于轉型過渡期,低速、低效運行的態勢仍在延續,市場“空窗期”特點較為突出。傳統市場持續下沉,進入存量市場時代;智能、高端、先進農機國產化不足,依賴進口;而新興小眾市場雖然快速增長,但現階段占比小,難以填補傳統市場留下的巨大空間。
從行業背景來看,我國傳統糧食作物價格起伏不定,甚至持續走低,而種糧成本連年上漲,糧農受益徘徊不前,使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受到制約,購機能力也隨之降低;畜牧產業、經濟作物產業等新興產業雖正在迅速發展,但依然是小規模擴張,機械供給水平也相對較弱,存在很大的成長空間;另外,隨著農業全面全程機械化趨勢不斷發展,農機產品加速升級換代,用戶需求向大型、高端、智能方向發展,對產品的質量、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見,在我國農機行業轉型升級進程持續深入的背景下,產業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傳統農機轉向新興小眾農機發展,低端
農機轉向中高端農機發展,用戶和市場對農機品類的需求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具體到相關機型而言,當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傳統農機產品供給過剩、價格競爭激烈,多為中小型、中低端技術含量的產品,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仍持續下行;青貯機、花生收獲機、畜牧機械等新興小眾產品在國家政策的有力引導和支持下,用戶剛需的帶動下,發展態勢穩中有升,正在逐步成長為農機行業深具前景的新的發展力量;壓捆機是實現秸稈離田作業的首選機械之一,在農作物秸稈禁燒政策執行、補貼政策推動、秸稈產業的促使下,市場快速發展,剛性需求強勁采棉機市場繼續保持熱銷勢頭,用戶預期良好,高投資回報率拉動了市場的增長,需求強勁;烘干機市場受土地規?;洜I、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傾斜等多重因素激發下,下滑速度放緩,整體情況有所好轉。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有效供給不足、低端產能過剩,機具可靠性、適用性有待提升,高端農機裝備仍需大量進口,但我國農機行業仍然處于前所有的戰略機遇期?!蛾P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農機裝備品類基本齊全,重點農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實現協同發展,產品質量可靠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和技術供給基本滿足需要,農機裝備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蛾P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亦明確表示支持薄弱環節適用農機研發,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也加大了行業薄弱環節的補貼力度,引農機行業轉型升級,走出發展困境。
總之,農機行業整體仍處于深度調整暨快速發展機遇并存的雙重環境下,農機行業作為典型的傳統產業,也正在大數據、AI人工智能、云計算等科技智能的助推下,煥發出新的時代特點,不管是農機產品、農機操控系統還是農機人對農機產品的需求,都被科技進步賦予了更多的智能化、舒適化、簡便化的要求,農機產業的未來,也在信息科技助力下充滿了無限可能。公司將緊跟政策的引導、市場的變化、用戶的需求,積極提供契合廣大用戶需求的產品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