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智能檢測行業總體規模及發展態勢分析
?
智能檢測技術是一種盡量減少所需人工的檢測技術,是依賴儀器儀表,涉及物理學、電子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技術。可以減少人們對檢測結果有意或無意的干擾,減輕人員的工作壓力,從而保證了被檢測對象的可靠性。自動檢測技術主要有兩項職責,一方面,通過自動檢測技術可以直接得出被檢測對象的數值及其變化趨勢等內容;另一方面,將自動檢測技術直接測得的被檢測對象的信息納入考慮范圍,從而制定相關決策。
中國開始研發、生產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時間比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天津)等國內機構才開始進入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研發、制造領域。雖然起步時間較晚,但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發展十分迅?速,從最初完全依賴進口,到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并逐步實現國產化,再到產品和技術的不斷升級、創新,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在短短二十年里實現了跨越式的高速發展。隨著制造廠家的增多,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規格也越來越豐富,功能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小通道機型發展成大通道機型,由原來的單選功能發展到復選功能,由可見光識別發展到近紅外、激光、紫外光、?X射線識別等。國際上先進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包括日本佐竹、瑞士布勒、日本安西、韓國大原、美國凱技、挪威陶朗、梅特勒-托利多等企業,該類企業生產歷史悠久、技術實力雄厚,代表了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最高水平,上述企業大多在國內設有合資或獨資企業。國內代表性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先品牌基本上都集中在安徽合肥市,包括美亞光電、泰禾光電、中科光電、捷迅光電等。在這個萬物互聯和萬物智能的時代,人工智能和“互聯網+”?將進一步把人類從繁重、危險、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帶動多種傳統產業的變革,促進產業模式的調整。?極大地影響未來檢驗檢測的發展。?期待企業能結合檢驗檢測工作實際,對此進行深入探討交流,明確發展方向,?實現從傳統檢驗檢測向“互聯網+”與“智能化”的新跨越。?目前,我國智能檢驗檢測行業正在超速發展。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智能檢測市場發展策略及投資潛力可行性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智能檢驗檢測市場規模為351.1億元,2017年達到421.2億元,同比增長20%。?從檢驗檢測機構資產屬性來看,201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機構占機構總量比重為50.47%;集體控股機構占機構總量比重為3.30%;私營企業占機構總量比重為42.92%;外資企業占機構總量比重為0.8%;其他占2.51%。從近四年的數據看,國有和國有控股機構、集體控股機構在全部機構數量的比例一直處于下降趨勢,私營企業的數量在全部機構數量的比例一直在提高。從機構規模上看,2017年,從業人數300以上大型檢驗檢測機構共占行業總量的0.55%;從業人數100以上不滿300人的中型檢驗檢測機構共占行業總量的3.35%;從業人數10以上不滿100人的小型檢驗檢測機構共占行業總量的80.81%;從業人數不滿10人的微型檢驗檢測機構占行業總量的15.29%??梢姍z驗檢測服務業中,小微型檢驗檢測機構仍然占據行業的主體。檢驗檢測機構數量排在前十位的省、市、自治區依次為山東省、廣東省、江蘇省、河南省、河北省、浙江省、四川省、遼寧省、湖南省、陜西省。10省、市、自治區檢驗檢測機構數量占全國總量的51.75%。未來幾年,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市場規模為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機遇,在國家政策支持、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背景下,隨著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上的持續提升改進,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對國產自動化制造裝備的需求將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檢驗檢測技術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墻上,融入人工智能化的澎湃浪潮中,實現三者的有機融合,衍生出新的價值,迸發出新的活力,促進檢驗檢測行業的長遠發展。5G是移動通信技術發展的重要拐點,撬動了包括VR、智能搜索、精細配置服務等領域視覺傳播的新發展,開啟了大規模智能視覺的商業運用。人臉識別、圖片識別與生成、文字識別、物體監控分析等應用,在智能算法的推動下不斷提升,工業和醫療領域關鍵任務型的視覺傳播在5G傳輸條件下將取得新的突破。
未來,無論從事檢驗檢測、認證服務、輔助市場服務,都要樹立法治計量的意識。同時,所有計量標準要與國際接軌,要保證計量的可溯源和統一性。另外,重視量值可溯源性。量值的可溯源性是對檢測報告進行審定的重要依據,可溯源性是量值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依據。檢驗檢測機構手中都積累了大量的專業檢測數據,在“數據為王”的今天,這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依托“互聯網+”與“智能化”,充分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成熟技術和模式,對管理存儲的海量專業數據進行深度清洗、分析、挖掘,是第三方檢測從要素驅動發展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面臨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為相關行業決策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將成為未來延展第三方檢測價值鏈條、推動第三方檢測行業變革的關鍵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