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慢病管理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環境分析
?
慢性疾病包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和慢性傳染性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在各種政策規定和實驗研究中,慢病的管理對象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目前,我國慢病管理模式主要為慢病信息監測系統模式、慢病自我管理模式(CDSM)、社區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和社區慢病臨床路徑管理模式等,總體呈現出生理干預、心理干預和社會干預等多模式綜合管理的趨勢,確立了“政府領導、全民參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積極啟動、穩步推進”的指導思想,力爭做好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整合,從而真正實現一、二、三級預防(三級預防即臨床預防)的結合。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總體呈現出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高,而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低的“三高三低”現象。2018年我國慢性病患病率已達23%,死亡數已占總死亡數的86%。預測到2026年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病率將分別提高至0.7%、14.4%、27.8%。慢性病患病率的上升,將產生長期用藥及科學疾病管理成本,帶動中國醫療開支增加。預計到2020年中國慢病支出將提升至5.5萬億元左右。目前在慢病管理領域主要有兩種盈利模式,更有可能獲得大量支付方以及形成資源、數據閉環的企業更有可能取得優勢。慢病管理信息化企業通過與基層醫療機構的廣泛合作,可以為慢病患者提供包括體檢、診斷、電子病歷、專家咨詢、藥物配送等全流程的慢病管理服務,同時結合線下醫院、藥房和體檢中心等,形成閉環的服務模式。國內醫療IT廠商在慢病管理的布局主要分為兩類。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慢病管理市場調研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3億人,慢性病致死人數已占到我國因病死亡人數的80%,導致的疾病負擔已占到總疾病負擔的70%。同時,以糖尿病為例的慢性病已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為有效防治慢病,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慢病管理的投入和支持,2016年我國慢病支出約為32441.5億元,占衛生總費用的70%左右。如果未來能夠將其中10%轉化為慢病管理費用,則市場規模將有3244億元,發展潛力巨大。?在政策鼓勵下,慢病管理行業發展迅速,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在國內實行慢病門診轉向社區后,藥店抗高血壓藥物零售額隨即上升。2013年國內22城市藥店抗高血壓藥物零售額已達41.02億元,并呈現逐年穩定增長狀態,到了2018年國內22城市藥店抗高血壓藥物零售額突破50億元。?除了高血壓,另一個主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糖尿病,其藥物市場規模也增長明顯。2013年,我國糖尿病藥物市場規模約為332億元;到2018年,糖尿病藥物市場規模已達到576億元。調研數據顯示,只有28%的用戶愿意為慢病管理付費,且67%的用戶的付費意愿低于500元一年。由此看來,慢病管理成為單獨行業,自負盈虧的能力會比較困難。在線下以運動課程為主的服務上,支付意愿可能更強,因為用戶直接參與到運動和教練指導課程上,對于看得見摸得著的服務更愿意付費,但這種模式依賴線下布點和操作人員,難以快速擴張,輻射的人群也是特別有針對性的,因此,總體來說,慢病管理將是醫療服務的一種衍生,難以成為單獨行業而存活,更適合嫁接在基礎醫療機構、商業保險產品以及藥店服務上。為了防治慢性病,降低居民負擔,提高期望壽命,國務院印發了《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規劃》提出,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行為和壞境危險因素控制,強化慢性病早篩查和早發現,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和2025年,力爭30-70歲人群因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和糖尿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分別較2015年降低10%和20%。
互聯網與慢病管理的融合,將繼續拓寬行業發展空間。我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正處于成長期,但已體現出相當大的優勢,如實現患者的三大重要訴求,即打破依從性、場景家庭化、決策精準性;滿足患者長期持續用藥、定期復查、定期監測體征數據以及經驗分享和飲食調節等需求。可以預見,未來互聯網+慢病管理所帶來的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將推動慢病管理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