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市場運行環境分析及未來市場前景預測
?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是最大宗最主要的建筑工程材料,服務于建筑、水利、公路、鐵路、橋梁、港工、礦業等所有行業工程建設,產業規模位列建材行業第一名。隨著建筑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方式的不斷更新,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的性能功能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高性能混凝土、裝飾混凝土、裝配式建筑部品以及適用于市政綜合管廊建設的新型混凝土涵管,包括圓形、方形、多弧異形、單孔、雙孔等多種形式的預制鋼筋混凝土產品得到大量應用,并有更多功能強的復合型產品在不斷被推出。
2018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2.36億噸,較2017年同比下降4.1%;2019年中國水泥產量達到23.5億噸,較2018年增加了1.14億噸,同比增長5.1%。
2011-2019年中國水泥產量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商品混凝土產量為18億立方米,同比下降3.86%;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商品混凝土產量為25.5億立方米,較2018年增加了7.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42.19%。
2014-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商品混凝土產量現狀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中國是世界上混凝土生產和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到目前為止,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中的預制混凝土樁、混凝土管道、混凝土預制構件、預拌混凝土、裝飾混凝土、混凝土電桿、硅酸鈣/水泥板等產業的規模與產能均居全球之首。
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市場競爭力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研發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排水管產量為6035.8萬米,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壓力管產量為505.3萬米;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排水管產量達到6881.7萬米,較2018年增加了845.9萬米,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壓力管產量為573.7萬米,較2018年增加了68.4萬米。
2017-2019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排水管及混凝土壓力管產量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電桿產量為1561萬根,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電桿產量較2018年增加了256萬根,達到1817萬根;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預制樁產量為3.1億米,2019年規模以上企業混凝土預制樁產量較2018年增加了0.1億米,達到3.2億米。
2014-2019年中國混凝土電桿及混凝土預制樁產量分析
2018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543.8億元,實現利潤收入619.3億元;2019年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5976.8億元,實現利潤收入782.6億元。
2014-2019年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及利潤分析
?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
?優勢企業分析: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價值的不斷提升,推動著混凝土產業在資本市場上影響力的增強。目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產業已直接或間接地擁有二十余家上市企業。“混凝土”板塊在資本市場上呼之欲出。
混凝土與水泥制品相關企業簡介
企業 | 簡介 |
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水泥為主業的集團公司,被列為國家水泥工業結構調整重點支持的60家大型企業之一,2020年被評為中國水泥上市公司綜合實力排名第十一位。經過多年發展,塔牌集團已建成廣東梅州、惠州,福建龍巖三大水泥生產基地,現有水泥生產規模2000萬噸,擁有全資、控股、參股混凝土企業二十多家。 |
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 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1月,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水泥生產廠家、最大的油井水泥生產基地和全國重要的特種水泥生產基地。公司是以生產、銷售、研發“天山”牌通用、特種水泥為主的企業,主要產品有42.5級、和52.5級普通和硅酸鹽水泥,32.5級普通緩凝、復合水泥,A級、H級、G級油井水泥,道路硅酸鹽水泥,425#和525#抗硫酸鹽水泥、425#低堿水泥等。 |
建華建材集團 | 建華建材是全球最大的預制混凝土樁企業,建華建材集團利用生產規模大、業務分布廣、產品種類齊的優勢,聯合眾多合作伙伴打造設計、制造、施工、供應的四個共享平臺,建立基于建筑工程項目的生態圈,可以為客戶提供更安全、經濟、及時、高效的服務。 |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是上海地區最大的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占據上?海地區約?50%市場份額,具有預拌商品混凝土及預制構件生產最高資質,可生產各種強度等級的?混凝土及特種混凝土和各類混凝土預制構件,商品混凝土年產能達?3000?萬立方米以上。 |
廣東三和建材集團有限公司 | 廣東三和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始創建于1993年,現已發展成為一家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大型預應力高強度混凝土管樁生產和集團化運作的企業。 |
寧夏青龍管業股份有限公司 | 始建于1975年,經過三十多年來的創新拼搏,企業得到了快速穩步發展。公司總資產十億多元,擁有員工10000余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000余人,是一家產品品種齊全、質量優良、服務周到、設備精良、技術專業的大型專業水泥管道公司,綜合實力居全國同行業前三名。 |
天津市澤寶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 成立于2001年,注冊資金1.0018億元,占地面積12.7萬平方米,現有職工200余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47人,前身是具有30多年水泥制品生產經驗的國有企業“寶坻區水泥構件廠”,2018年度被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評定為“全國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十強企業”,2019年入選“天津市瞪羚企業”。 |
廈門千秋業水泥制品有限公司 | 廈門千秋業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創建于1985年,注冊資金人民幣2000萬元,總資產2.3億元,現有員工100多人,是行業內少有的集研發新工藝、創新新產品、拓展新的應用領域的專業廠家,具有專業混凝土預制構件生產二級資質、中國水泥制品機械及配套產品定點生產單位、中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協會常務理事單位、國家標準鋼筋混凝土管材(GB/T11836-2009)參編單位、AAA級信用企業、中國建材企業500強、優秀建筑材料企業、廈門市高新技術企業。 |
北京密云水泥制品有限責任公司 | 北京密云水泥制品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混凝土排水管、混凝土構配件;銷售建筑材料等。 |
臨沂通泰電線桿有限公司 | 公司占地60畝。擁有一流的電線桿生產設備。公司始建于1986年,現有固定資金600萬元。年產量60000余條,產品以GB4623-和GB393-94國家標準為依據設計生產,產品均達到國家標準。并通過ISO9001:2000認證。主要產品有7、8、9、10、12、15、18、21米電線桿,墻體材料、水泥預制構件、鐵路、高速公路的水泥預制件及配套制件。 |
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國水泥行業巨頭,2019年廣東塔牌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68.91億元、96.88億元。
2018年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及制品營業收入為77.71億元,較2017年同比增長10.78%;2019年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及制品營業收入為89.88億元,較2018年同比增長15.66%。
產業發展環境:近年來,國家在不斷促進供給、需求與制度的協同演化與升級,這構成了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機制。近幾年整個政策逆周期調節使得宏觀經濟結構不斷發生變化,2019年,增加專項債發行力度和額度、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優化營商環境等政策和措施不斷落地,有效平緩了經濟周期性波動,減小負面沖擊。同時,相關產業政策出臺使得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發展方向更為清晰。
2019年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9年本)》正式發布,預拌混凝土產業首次納入其中,使預拌混凝土的產業屬性得以明確,這是預拌混凝土產業向現代制造業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導向。?通過梳理2019年國家相關政策、意見,可以看出,國家持續深入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改善營商環境、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市場監管方式改革等多措并舉,可以有效保障供給端與需求端協同發展。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了全國各地,嚴重影響了各行各業正常運營,同樣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帶來巨大挑戰。從2003年SARS對宏觀經濟各產業沖擊情況來看,第三產業所受沖擊最大,但整體來看,疫情對于全年投資卻并未產生太大影響,當年投資增速仍然保持強勁。短期來看此次新冠疫情對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需求端將產生一定影響,整體投資預計較年初的既定目標會有一定提升和調整;長期來看疫情對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將有深遠影響,信息化、智能化將得到快速發展,應急搶險功能將成為提升行附加值得重要突破點。
產業前景:
(1)需求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出2020年經濟總基調,地方兩會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凸顯投資機會,疫情過后基建投資將更加樂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20年經濟工作“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全面做好“六穩”工作,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會議確定了2020年重點工作,提出要“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支持戰略性產業發展,支持加大設備更新和技改投入,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要著眼國家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完善區域政策和空間布局,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構建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打造世界級創新平臺和增長極。同時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障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整體來看2020年改革仍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更加精準的結構調整及有效投資將成為今后較長一段時期的發展路徑。
2020年年初,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陸續召開兩會,從各地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梳理可以看出2020年大部分省市GDP增長目標與2019年實際值基本持平,目標上升及目標下降的省市數量相差不多;2020年18個發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目標的省市中6個省市投資增長目標較2019年實際水平下降,7個上升,5個基本持平。
2020年1月19日,國家發改委召開1月份新聞發布會上指出,2020年國家發改委將聚焦產業升級、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等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扎實推進落實補短板、穩投資各項重點任務。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引導帶動作用,集中力量加大對重大戰略和重大工程的投入力度。具體說,國家發改委將加大對重點城市群、都市圈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和高等級公路規劃建設,加大對重大水利工程以及城鎮老舊小區和配套基礎設施改造等建設。同時有關部門將加快計劃執行進度,推動盡快在2020年形成實物工作量。在推進城鎮化建設方面,國家發改委將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地方對于2020年經濟發展目標的調整凸顯了穩增長的工作基調,投資增長目標的設定凸顯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整體戰略方向,同時也顯示出了區域投資機會的變化。
2月23日,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主席就有序復工復產提出具體要求,提出要變壓力為動力、善于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疫情過后,基建作用將更加凸顯,基建投資將有較為樂觀的預期。一方面基建項目將成為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為企業創造有利的市場需求和外部環境;另一方面在疫情期間暴露出醫療衛生、民生工程、社會治理等方面的基建短板,以及由此衍生的基建投資方向將成為新的投資增長點。
(2)供給端: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創新發展是王道:從長期發展歷史來看,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投資導向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固定資產投資對于水泥、混凝土及水泥制品拉動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原材料端水泥材料在不斷尋求創新發展,砂石骨料行業在快速調整產業結構和市場格局;同時需求端需求不斷升級,綠色建筑、循環經濟、無廢城市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產業鏈上下兩端都在發生著深刻變革,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只有堅持創新發展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
行業的創新發展可以從幾個維度展開:政策創新、科技創新、標準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行業整體技術落后,政策要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不合理,政策要推動淘汰落后、聯合重組;市場供大于求,政策要引導走出去,全球化發展。科技創新是創新之本,政策與標準創新都是為了促進技術創新和促進技術創新成果的應用,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需要科技創新的支撐。政府標準、社團標準、企業標準形成協調一致的標準化工作體系,標準不僅是政府淘汰落后的門檻、也是引領技術進步的抓手,更是企業競爭的利器。
(3)新冠疫情對行業發展影響分析:新冠疫情將對國家經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和行業密切相關的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如醫療基礎設施補短板,城市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和城市地下污水管網及處置升級改造等)補短板,交通運輸物流配送補短板,城市應急搶險能力加快建設以及智慧城市建設云平臺、大數據、智能化加快推進等,將成為行業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
從中長期看,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在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必將加快兩個發展趨勢:
促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向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部分地區疫情期間顯露出大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優勢將成為推動全國大數據發展的間接動力,信息化后時代的數字化應用將推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對于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來說,仍在路上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或將因此加快步伐,在研發設計、物流采購、生產控制、企業管理、市場銷售等全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將進一步普及發展,從而加快推動行業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同時為政府部門決策、制定政策及監管中將直接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采集企業相關信息,減少傳統層層上報環節,極大提高辦事效率,真正提高國家和城市綜合治理水平和能力提供強大的支撐。
發揮行業企業應急保障能力將成為提升行業地位和形象的重要機遇:重大疫情的發生凸顯國家和地方應急管理、應急搶險、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和保障的重要性,混凝土與水泥制品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可或缺的基礎材料,充分發揮行業在應急搶險,應急保障能力正在成為行業提升附加值的一個亮點。
2019年北京市住建委、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發布的《北京市預拌混凝土行業減量集約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2019-2025年)》首次以地方政策文件形式提出預拌混凝土行業要“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信息化和智能制造技術為手段,形成以預拌混凝土生產為主業,以應急保障及滿足城鄉建設多品種需求為補充的多元產業格局。”并在重點工作中提出“為保障城市應急搶險工作統籌考慮全市預拌混凝土攪拌站的合理布局,為城市應急救援提供充足有效的物資支撐。”
以預拌混凝土為借鑒,快速開展混凝土與水泥制品行業涉及國家及地方應急搶險、防災減災、應急保障等方面相關產品(如早強、快硬水泥混凝土、裝配式預制混凝土構件等)、技術、裝備的普查,整合形成相關產品、技術、裝備以及相關標準配套能力并發揮作用,積極研發應急保障功能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合理生產力布局,推動行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轉變自身定位,提高行業站位,充分發揮行業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