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快遞柜市場運行格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
智能快遞柜基于物聯網,能夠將物品(快件)進行識別,暫存,監控并管理。智能快遞柜在投入使用的最初是為了解決快遞行業產業鏈“最后100米”的配送難題,而它能進行的業務也不僅僅局限于“送件”。
主要經營廠商:我國智能快件箱行業起步于2010年,從2013年開始行業進入快速發展期,智能快件箱運營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現包括電商、快遞企業及第三方運營知名企業。
(1)電商企業自建的智能柜:代表主要為京東、蘇寧易購的自提柜業務,但是電商系的快遞柜數量相對較少,宣傳力度不大;
(2)快遞公司建的智能柜:以中郵速遞易和豐巢為代表企業。在中郵速遞易掀起的快遞柜潮之后,國內的快遞柜迭起,中郵速遞易和豐巢為代表的快遞系企業逐漸成為行業中的龍頭企業;
(3)第三方快遞柜運營管理公司:代表性企業為江蘇云貴、上海富友、日日順等,而第三方平臺品牌眾多,主要發力細分市場和局部市場。
智能快件箱行業作為快遞公司和電商公司的配套服務行業,成為電商價值鏈條中重要的一環,未來對電商物流效率的提升和數據閉環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
產業政策現狀:隨著快遞量的飆升以及消費者的便利需求下,智能快遞柜將快速普及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智能快遞柜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快遞業務總量達到400.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達到4957億元。國家郵政局發布的《郵政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預計,2020年快遞業務量將達到700億,業務收入接近8000億元。
另外,不斷完善的政策給智能快遞柜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2017年5月,國家郵政局頒布《關于推進郵政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見》,加強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報箱、智能包裹柜)等末端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2018年,國務院頒布《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鼓勵地方將推廣智能快件箱納入便民服務、民生工程等項目。
市場規模分析:快遞規模的日益龐大和政策推進使得智能快遞柜規模再擴大成為必然。根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統計數據:2014-2016年我國智能快遞柜投放量迅速增長,2016年已經投放了10萬組,預計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柜組數將達77萬組。
2016-2020年中國智能快遞柜投放量分析

數據統計:中金企信國際咨詢
這些年,隨著快遞智能化、快遞科技的不斷深入探索,各家快遞企業總部及行業第三方均在末端派送難題上各顯神通。尤其是智能快遞柜在寫字樓及社區小區的不斷投入,不僅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緩解了快遞小哥的派送壓力,更是憑借其靈活性、安全性和便捷性等優點,獲得了大量消費者的認可。
自2010年中國郵政設立第一臺智能包裹投遞終端后,智能快遞柜便越來越多的進入了公眾視野。作為快遞行業“最后一公里”的解決方案之一,智能快遞柜市場正在一路“狂飆猛進”。國家郵政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遞柜25萬組。另有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國智能快遞柜組數將達77.2萬,市場規模將超過300億元人民幣。雖然智能快遞柜現在還存在著用戶質疑多、商家盈利難等困境,但在雙壹看來,在應對日益增長的快遞市場方面,快遞柜在末端派送的優勢和潛力絕對不可小覷。
投資成本及盈利:智能快遞柜成本包括柜體成本、場地租金、設備折舊、鋪設代理傭金、維護維修和電費網費通信費、管理費等。據調查,一組尺寸為2500×1950×500mm的智能互聯網快遞柜,網上起訂價格為1.2萬元左右,一般以1.8萬元到6萬元不等。還涉及場地的租賃費,早期成本較小,一般不超過2000元/年,但之后由于多家企業參與競爭致使租金一路飆升至數萬元不等,而且快遞柜進駐小區還包括場租費、管理費等,一組快遞柜初始運營投資金額至少在4萬元左右。
此外,還包括安裝成本、維護運營成本或者與合作商合作的成本,這些還不包含線路改造、與單位物業溝通等多個范疇的成本。不可避免的微小成本還包括商用電費、短信費等。一般而言,智能快遞柜企業為節省電費部分成本會采取打包到年租金并取得折扣方式解決,而前期的短信費用也隨著微信公眾號的關注有所降低。
而快遞柜的淡旺季比較明顯。以一組141個格口的快遞柜為例,快遞員往快遞柜里塞快件,每用一個格口需要支付兩毛錢來計算,使用率平均達到100%,也就是141次/天,收入為28.2元,一年的收入10293元,這與初始運營費用相比差距比較大。
盈利方面:目前,盡管快遞柜由于成本資金壓力比較大,但多方政策也在鼓勵其發展。近幾年政府出臺多項直接或間接關于支持推廣智能快遞柜的政策文件。與此對應的是,大量的資本也在近幾年相繼涌入,為智能快遞柜行業的發展打入強心劑,如去年初豐巢獲得20.7億元融資。
有政策的扶持和資本注入的加持是好事,但智能快遞柜行業仍然面臨著虧損的狀態,因此還需自己謀取其他盈利之途。目前,智能快遞柜的收入來源主要依靠廣告收入(包含柜體廣告、顯示屏廣告、微信端的廣告等)、包裹攬件收入、向投遞員收取的使用費、消費者逾期取件所支付的費用以及有償寄存和部分的打賞收費等。
以豐巢為例,從其官網上可以看到,快遞柜的五大盈利模式是線上寄件、柜體廣告、屏保廣告、取件服務頁面廣告、豐巢微信/支付寶/短信頁面,廣告載體正是快遞柜的重要商業賣點。根據相關查詢結果,京東自提柜廣告價格顯示,柜體展示月租金為6000元;PPT格式的電子海報/視頻支持,每月250元;圖片海報展示價格200元,時間為15天。
其中,豐巢主要針對快遞員和寄快遞用戶使用,不過目前收費還是主要靠收快遞員的錢,并無對用戶逾期取件強制收取費用現象,快遞員需要根據柜子大小支付為不同大小的快遞支付0.3、0.5、1元的費用,而且不同區域不同柜體收費標準會有微調。
中郵速遞易快遞柜一般情況下則按照大箱0.6元/件,中箱0.5元/件,小箱0.4元/件收取費用,并保持局部地區的微調,據悉未來的發展中,還可能向小區物業收取一定平臺費用。現在除了收逾期費之外,也有公司在慢慢推出類似于打賞、贊賞那樣的非強制方式,也是一種探索。
除了自身求生存發展推出各種措施之外,政府對智能快遞柜企業做出了直接的經濟補貼。以濟南為例,對從事智能快件箱布放運營且新增智能快件箱達到300組(含)以上的物流企業,按照2000元/組的標準給予補助,每個企業最高補助額不超過100萬元。
對于智能快遞柜企業普遍面臨用戶“抵觸付費”難題,應推廣增值服務。在拓展生活類服務方面進行創新,僅僅依靠快遞的代收和代發,很難形成盈利能力。尤其到了市場成熟期,智能快遞柜初具規模,擁有龐大的用戶入口之后,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智能快遞柜企業就會擁有更大的話語權和談判能力。
搭建平臺,走集約發展模式:首先應解決智能快遞柜建設、維護的主體問題。郵政有國家信譽、普遍服務的基礎設施等先天優勢,以郵政的普遍服務為主建設快遞柜,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提高服務水平。智能快遞柜建設通過郵政搭建平臺,快遞公司共享使用,走集約發展模式。
從其數據、流量中掘金:消費者和快遞員都不應作為快遞柜費用的承擔者,而是應該由快遞企業通過提升快遞價格來“支付”這部分成本。此外,智能快遞柜的贏利模式不能完全靠收費和廣告,而是從其數據、流量中掘金,當年的“豐鳥之爭”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布局智能柜收集快遞對接數據的價值遠大于其能否帶來微薄現金利潤。
提高市場集中度:盡管智能快遞柜在盈利上還存在一定問題,但是它集成了物聯網、智能識別、動態密碼、無線通訊等技術,能夠實現快遞的智能化集中存取,遠程監控和信息發布等功能,對于快遞數據的收集有很大幫助。無論是電商企業、物流公司還是第三方企業都在積極布局目前看來穩虧不賺的智能快遞柜,是因為從長遠來看智能快遞柜有其戰略意義。因此,從目前眼花繚亂的快遞柜市場來看,提高市場集中度才是發展的趨勢。
當前我國用戶還未形成自愿付費的消費理念,這也需要時間的沉淀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不過對于整個快遞柜行業而言,2020年將意味著更多的布局投入,更優質的用戶體驗。短期盈利不是核心,重要的是商業模式的增長空間,形成完善、良性的成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