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態修復行業市場容量概況及行業發展態勢
?
生態修復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在適當的人工措施輔助下,恢復生態系統原有的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功能和開發利用等經濟功能。人類文明的快速進步,離不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離不開能源。以環境為代價,經濟當然會飛速發展,可如今生態環境面臨著諸多的生存挑戰。
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時期,發達國家一兩百年逐漸出現和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集中顯現,并呈現明顯的結構型、壓縮型、復合型特點。當前,我國生態安全主要面臨自然生態空間過度擠壓、土地沙化、退化及水土流失、水資源短缺、城鄉人居環境嚴峻、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挑戰,同時這為生態修復行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近年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全球經濟飛速發展,如今生態環境面臨著全球變暖、大氣污染等諸多的生存挑戰,生態問題也在我國集中體現。為使生態得到恢復,國家在政策方面不斷予以支持,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在生態保護投資持續增加背景下,生態修復治理也會系統化,并且向更加細分的領域發展。從生態污染的對象上來看,生態修復主要是體現在水環境修復、土壤修復等方面,主要包括河流生態修復、湖泊生態修復、海洋生態修復、場地修復、礦山修復、耕地修復、草原生態修復等。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2017(第十五屆)水業戰略論壇表示,在《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編制過程中,采用基于重點領域工程任務量的測算方法,依據投資單價和工程任務量初步估算,預計完成“水十條”的全社會投資大概是4.6萬億元。采用投入產出模型,模擬得出“水十條”通過加大治污投資將帶動環保產業產出增長約1.9萬億元。環境修復刻不容緩,龐大的需求使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一路攀升。2011-2017年,我國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且規模增速不斷遞增。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對生態保護的投資不斷加大。“十一五”年間,我國完成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固定資產投資超過4000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38%,“十二五”期間總計投資完成額將達到8000億元,是“十一五”的近兩倍,總復合增長率超過20%。“十三五”規劃指出,創新環境治理理念和方式,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全面提升各類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投資完成額將進一步提升,生態環保行業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生態修復市場發展策略及投資潛力可行性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行業市場規模在1656億元左右;到2017年,中國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提升至2993億元,增長了80.8%。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來看,2018年,生態修復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3500億元。?國家濕地投入持續攀升。近年來,在自然變化和人為活動的共同影響下,我國濕地保護形勢嚴峻。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于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率(即濕地率)為5.5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濕地面積減少了339.63萬公頃,減少率為8.82%。其中,自然濕地面積4667.47萬公頃,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87.08%。與第一次調查同口徑比較,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337.62萬公頃,減少率為9.33%。“十一五”、“十于五”、“十三五”期間,全國濕地保護工程預算總投入分別為90.04、129.87和176.81億元,“十三五”期間相比“十于五”增長36.14%,呈現穩步提高態勢。根據交通部數據,2017年,全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環境保護投入206.28億元,其中公路生態保護措施投入108.07億元,公路污染防治設施投入31.07億元;水路生態保護措施投入6.66億元,水路污染防治設施投入23.59億元。其他生態修復方面,以土壤修復為例,近年來我國逐漸認識到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情況下,土壤污染治理和土壤修復市場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發展潛力巨大。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目標,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5%以上。
長遠來看,生態修復行業發展空間較大,各細分市場前景同樣廣闊。例如,《“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強調,將生態環保理念貫穿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積極倡導生態選線、環保設計,利用生態工程技術減少交通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區等生態敏感區域的影響;嚴格落實生態保護和水土保持措施,鼓勵開展生態修復。當前財政的支持重點仍在水環境修復方面,短期內不會有變化。進入“十三五”末期,當土壤修復配套法規、標準、細則得以完善,地方配套制度逐漸健全,行業將有望迎來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