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前景分析
?
智能制造(Intelligent?Manufacturing,IM)是一種由智能機器和人類專家共同組成的人機一體化智能系統,它在制造過程中能進行智能活動,諸如分析、推理、判斷、構思和決策等。通過人與智能機器的合作共事,去擴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類專家在制造過程中的腦力勞動。它把制造自動化的概念更新,擴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智能制造,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認為智能是知識和智力的總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礎,后者是指獲取和運用知識求解的能力。智能制造應當包含智能制造技術和智能制造系統,智能制造系統不僅能夠在實踐中不斷地充實知識庫,而且還具有自學習功能,還有搜集與理解環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判斷和規劃自身行為的能力。智能制造在汽車行業、3C電子領域的應用已經逐步加深,當各企業開始認識到智能制造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方向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能夠對企業的產值和效率持續優化,智能制造會進一步滲透石化、紡織、機械等行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確立了制造業大國地位。然而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具有勞動密集、資源消耗大、自主創新能力低、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同時,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退,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開始加快,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從1990年的6368萬迅速增長到2018年的1.67億,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1.9%。我國勞動力單位成本也不斷上升,我國制造業職工平均工資從2008年的24404元增長到2017年的64452元。因此,面臨制造業大而不強、人口紅利消失、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的狀況,通過推行智能制造,實現機器換人、提升生產效率及節約勞動力成本,成為應對新常態,實現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必由之路。下游廣闊的應用領域將為智能制造裝備提供良好的市場機遇。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隨著《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不斷推進,企業對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強,中國將會是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從供給端來看,尚未滿足企業個性化、專業化、系統化需求,系統解決方案市場呈現巨大潛力,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智能制造工程實施三年以來,頂層規劃、試點示范、標準體系建設有效推進,全社會發展智能制造的氛圍逐步形成。據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聯盟數據顯示,2018年,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市場規模達1560億元,同比增長21.9%,比2017年同期高1.1個百分點,智能制造進入實質落地期。從細分領域來看,目前排名前五位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主要有:柔性裝配系統、加工環節數字化系統、智能輸送系統、智能倉儲系統和企業資源計劃(ERP),所占市場份額分別為18%、13%、10%、9%和8%,這前五位系統解決方案的市場份額為58%。在國家政策推動,制造業技術轉型升級等背景下,中國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迅速,對產業發展和分工格局帶來深刻影響。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智能制造市場供需發展前景及投資戰略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已達8181億元。2015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截止到到2017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達到了15150億元,同比增長22.6%。2018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6867億元。在2019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超1.9萬億元。近年來,中國不斷出臺鼓勵性政策支持智能制造裝備行業。2015年5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在主要目標中提到:“十三五”期間通過數字化制造的普及,智能化制造的試點示范,推動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全面啟動并逐步實現智能轉型;“十四五”期間加大智能制造實施力度,關鍵技術裝備、智能制造標準/工業互聯網/信息安全、核心軟件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構建新型制造體系,重點產業逐步實現智能轉型。2016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印發的《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發展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國家政策清晰的政策導向和充分的支持力度,為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智能制造的推進和實施,既是制造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我國供應商面臨的難得機遇,近幾年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無論從整體市場,還是從上述遴選出的典型供應商發展情況來看,銷售額、訂單數都有較快增長,市場持續發展的動力表現強勁,潛力巨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