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碳纖維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市場供需狀況分析
?
碳纖維是含碳量大于95%的纖維材料,由聚丙烯腈、黏膠纖維、瀝青纖維等有機纖維在高溫下碳化制得。本質上來說,它是碳的同素異形體。按照力學性能分類,碳纖維可分為標準模量(230GPa左右)、中模量(280~350GPa)和高模量(>350GPa)三類;按照纖維絲束大小分類,可分為小絲束(或標準絲束,≤24K)和大絲束(>24K)兩大類;按不同的前驅體分類,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占碳纖維總量的92%,瀝青基碳纖維占7%,黏膠基碳纖維只占1%。碳纖維性能優異,具有耐腐蝕,抗氧化,不生銹等優良性質。但碳纖維由于橫向耐沖力差、耐磨性差,多作為增強材料加入到樹脂、金屬、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構成復合材料,其中樹脂型復合材料生產最多,使用最為廣泛。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部委的推動下,我國碳纖維產業在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碳纖維產業進入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階段,在我國完整的碳纖維研發鏈條下的碳纖維工程化研發出現了加速發展的勢頭,初步形成了以山東、江蘇和吉林等地為主的碳纖維產業聚集地,培育了威海拓展、中復神鷹和江蘇恒神等碳纖維生產骨干企業和一批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制品企業。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碳纖維行業市場分析及投資前景研究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2016?年期間,我國碳纖維產能從?6445?噸增至?23810?噸,增長了近?4?倍,目前我國生產的碳纖維全部為小絲束,其中?12K?占比超過?90%,?1K、?3K、?6K?各有產量。目前國產雖然有越來越的企業開始布局碳纖維產業,但整體發展節奏仍然較為緩慢,產品仍然集中在低模量區間,高端產品仍然完全依賴進口。?2016?年,我國碳纖維總需求量為?19563?噸,?以東麗為代表日資企業提供了各類碳纖維產品共?6027?噸,占據中國市場?31%的份額,市場地位依然牢固,這主要是航空航天級碳纖維。美國?ZOLTEK,通過其美國,匈牙利及墨西哥的工廠,向中國銷售了總計?1734?噸碳纖維及產品,占到總需求的?9%,基本囊括了風電分市場;在很多汽車領域,混配模成型領域,也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工業用碳纖維已經成為東麗的另一只重拳。?另外國內企業貢獻?3600?噸,占總需求的?18%。?目前全球碳纖維市場仍然處于快速發展階段,與?2010?年的?4.27?萬噸需求相比,2016?年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將達?7.65?萬噸,?預計到?2020?年,?全球碳纖維市場需求預計將達?11.2?萬噸,依然維持較為快速的發展。近年來,受需求端穩步增長刺激,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不斷增加。2017年,全球全球碳纖維理論產能達到14.71萬噸。而且全球碳纖維產能集中于美國、日本、中國三大地區,呈現高度集中的特征。其中,美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最大,為3.86萬噸,比重達到26%;排行第二的是日本,其碳纖維理論產能為2.72萬噸,占比達到19%;中國大陸的碳纖維產能為2.60萬噸,僅次于美國和日本,比重為18%;前三國家合計占比達63%,超過六成。韓國、中國臺灣和匈牙利的碳纖維理論產能也分別達到了0.90萬噸、0.88萬噸、0.81萬噸;其它國家或地區的理論產能均在0.80萬噸以下。目前我國從事碳纖維復合材料研制及生產的單位近百家,但國內碳纖維大部分是小絲束,單條線產能僅有百噸級,規模效應無法發揮,導致國產碳纖維成本甚至高于國外的市場售價,行業普遍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我國碳纖維理論產能達2.60萬噸。其中,產能千噸以上的公司僅有7家,產能最高,達6000噸。而且我國碳纖維產能釋放明顯不足,2017年我國國內企業碳纖維銷量大約是7400萬噸,銷量/產能比為28.46%,同期國際銷量/產能比為57.20%,如不考慮中國因素,其他國家的銷量/產能比為63.40%。可見,我國碳纖維企業的銷量/產能比要遠低于其他國家平均水平,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隨著國防、軍工、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不斷發展,未來高性能纖維需求仍將保持較高的復合增長率,行業空間廣闊。我國碳纖維需求隨著自給率提高將有進一步增長,從產量和進口量趨勢看,到2020年我國碳纖維產量及進口量基本持平,消費量預計達到3.3萬噸,2017-2020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約12.0%。
隨著我國高端碳纖維技術的不斷突破以及生產向規模化和穩定化發展,企業布局逐漸向高附加值的下游應用領域延伸,我國碳纖維行業將逐步實現進口替代,企業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恢復,市場走向良性健康的發展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