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核電行業市場規模情況及發展環境深度分析
?
??核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電能生產方式。在核裂變過程中,快中子經慢化后變為慢中子,撞擊原子核,發生受控的鏈式反應,產生熱能,生成蒸汽,從而推動汽輪機運轉。核電站與我們常見的燃煤、燃氣等火電站一樣,均通過使用燃料生成的高溫蒸汽推動汽輪機旋轉,帶動發電機進行發電。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蒸汽供應系統,火電廠依靠燃燒化石燃料(煤、石油或者天然氣)釋放的化學能將水變成蒸汽,核電站則依靠核燃料的核裂變反應釋放的輻射能將水變成蒸汽。除反應堆外,核電站兵他系統的發電原理與常規火電站類似。
我國一次能源以煤炭為主,據統計,2018年,我國火電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71%。然而煤炭會向環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這與當代所提倡的綠色經濟明顯向背。隨著經濟發展對電力需求的不斷增長,大量燃煤發電對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尋找一個更為清潔的能源作為基電成為當務之急。核電是一種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沒有火電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硫、煙塵、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排放。以核電替代部分煤電,是電力工業污染物減排的有效途徑。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扎實有效去產能”,要求煤電行業2017年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2017年7月26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十六部委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煤電裝機規??刂圃?1億千瓦以內。在中央政府的高壓控制下,2017年,中國火電與水電電源工程投資額明顯下降。據統計,2017年,中國火電電源工程投資增速為-33.87%,水電投資增速為0.16%;2018年,火電電源投資額繼續下降,水電投資額開始上漲。國家多項政策如《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及《“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等為我國核電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十三五”核工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核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5800萬千瓦,新開工機組裝機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在政策指引下,我國核電建設穩步推進。但是受到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影響,我國核電建設雖然處在高速發展期,但是保持著以“穩”為主的基調,新開工機組數量較少,核電工程投資額有所下滑。根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核電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437億元,較2017年減少17億元。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核電行業市場發展現狀研究及投資戰略咨詢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我國核電電源工程投資完成額143億元,同比下降30.2%。雖然近年來受國家核電批復減少以及新建投資額的降低的影響,我國核電主要企業電源項目在建規模有所縮小,但是隨著項目的完工,我國核電裝機規模不斷擴大,發電量同步提高。根據中電聯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核電裝機量達到4466萬千瓦,發電量2944億千瓦時;及至2019年上半年,核電裝機規模以達到了4591萬千瓦時,發電量1600億千瓦時,同比均有明顯提高。2017年2月10日,國家能源局印發《2017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國能規劃[2017]46號),提出2017年的能源重大工程包括:積極推進已開工核電項目建設,年內計劃建成三門1號機組、福清4號機組、陽江4號機組、海陽1號機組、臺山1號機組等項目,新增裝機規模641萬千瓦;積極推進其備條件項目的核準建設,年內計劃開工8臺機組;扎實推進三門3、4號機組,寧德5、6號機組,漳州1、2號機組,惠州1、2號機組等項目前期工作,項目規模986萬千瓦。截止2015年底,在運核電裝機容量2717萬千瓦,在建裝機容量3054萬千瓦。《能源發展“十事五”規劃》的投產目標實際達成率不足七成,另外三成仍處于建設狀態。不過投產加在建的總裝機容量目標尚算基本達成規劃預期,而《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進度就更不容樂觀。而到了2017年12月底,國內在運核電機組37臺,合計裝機容量3581萬千瓦;在建機組19臺,合計裝機2207萬千瓦。按照“十三五”規劃,2018-2020年,年均投產736萬千瓦,年均批復并開工1000萬千瓦。2018年全年我國核能發電量接近3000億千瓦時。據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核能發電量為2480.7億千瓦時,累計增長16.3%。截止至2018年12月我國核能發電量達305.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7.9%。2018年1-12月我國核能發電量累計值為2943.6億千瓦時,累計增長18.7%。據世界核能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在運核電機組達39臺,世界排名第四,前三分別為美國99臺、法國58臺、日本42臺。在建核電機組19臺,居世界第一,并遠超其他國家,第二的俄羅斯在建核電機組為6臺。處于提議規劃狀態的核電機組有41臺,亦居世界第一。我國核電利用率維持高位,遠優于其他能源。核電具備基荷電源屬性,高效、穩定、環保。2018年我國核電機組利用小時數高達?7184小時。根據“十三五”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5800萬千瓦投運、3000萬千瓦在建的目標,根據中電聯最新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核電裝機量為4591萬千瓦,尚有1200萬千瓦的缺口;核電在建工程在建規模約為1800萬千瓦,距離2020年目標3000萬千瓦有著較大缺口。2019年7月26日,國核電發布公告稱,截至2019年6月底,中國核電旗下福建漳州核電項目已獲得核準,該項目將建設兩臺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機組。山東榮成、福建漳州和廣東太平嶺核電項目目前均已核準開工,標志著自2015年12月以來核電項目“零審批”正式結束。作為穩基建的重要抓手,2019-2020年國內核電建設進度加快是大概率事件,未來幾年我國核電建設或將進一步迎來加速時代。
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是核電設備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目前我國在建核電站的國產化率平均達到70%左右。在核電設備部件中,反應堆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對內構件控制桿燃料裝卸料設備、一體化安全殼頂蓋等均已實現100%國產化,國內廠商的核電設備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為加速我國核電自主化進程,在高起點上實現自主創新,國家成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并引進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未來我國三代核電站的建設更多的傾向于運用AP1000系統。我國目前正在實行《AP1000設備國產化實施方案》,通過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以及依托目前四臺機組的制造,全面掌握AP1000設備的設計和制造技術,從第五臺機組開始,我國AP1000設備可以基本實現國產化,未來3-5年將是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黃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