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AI芯片市場發展環境分析及未來市場趨勢研究
?
AI芯片也被稱為AI加速器或計算卡,即專門用于處理人工智能應用中的大量計算任務的模塊。當前,AI芯片主要分為GPU、FPGA(可編程門陣列)、ASIC(專用集成電路)幾種。其中GPU稱為圖形處理器,它是顯卡的“心臟”是單指令、多數據處理,采用數量眾多的計算單元和超長的流水線,主要處理圖像領域的運算加速。
AI芯片主要分類:AI芯片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GPU、FPGA和ASIC。其中FPGA稱為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用戶可以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重復編程。適用于多指令,單數據流的分析,與GPU相反,因此常用于預測階段,用硬件實現軟件算法,因此在實現復雜算法方面有一定的難度。
ASIC是一種為專門目的面設計的集成電路。是為實現特定要求而定制的專用AL芯片。除了不能擴展以外,在功耗,可靠性,體積方面都有優勢。尤其在高性能、低功耗的移動端。
產業環境: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基本建立人工智能的產業、服務和標準化體系,實現核心技術突破,形成千億級的人工智能市場應用規模。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人工智能成為重中之重。
為了持續成長與產業升級,其正利用人工智能推動經濟成長成為全球主要的競爭者。無論是政府或者是企業,都將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當作下一個創新的重要領域。由于人工智能算法和性能與芯片處理器的運算能力有很關聯。然而現今中國在處理器上非常依賴國外的供貨商,甚至美國許多大廠都深根人工智能芯片,可是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技術的不斷進入,這一部分預估在未來幾年將逐步克服。
國內人工智能市場份額年增速高達50%,遠超全球平均水平的19.7%。國內已經有部分企業在沿人工智能產業鏈進行布局,在核心芯片、大數據、生物識別、物聯網、安防等領域,國內公司均已有所突破,終端AI芯片迎來加速發展期。
當前,國內外人工智能芯片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要集中在英特爾、英偉達和AMD等巨頭。例如,從全部GPU市場來看,英特爾目前占了71%,英偉達占了16%,AMD占了13%。可見,我國企業依舊有很大機會趕超。
市場發展環境: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人工智能與電子終端和垂直行業的加速融合,涌現出了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一批人工智能產品,并正在全面的重塑家電、機器人、醫療、教育、金融、農業等行業。根據研究資料:目前人工智能目標行業市場中Al+占比40%。其次是智能機器人、智能駕駛、無人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逐漸成熟,科技、制造業等業界巨頭的深入,應用場景的不斷擴展,對智能芯片的需求將不斷增加。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芯片市場規模保持高速增長。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AI芯片市場競爭策略及投資潛力研究預測報告》統計數據顯示:云端領域,2018年云端市場全球占比17.0%;預計2021年將達221.5億元,CAGR?達?51.23%。終端領域,2021年將達84.1億元,CAGR為59.3%。
人工智能芯片未來呈現四大發展趨勢:一是芯片開發從技術難點到場景痛點。目前人工智能芯片設計更多的是從技術角度,以滿足特定性能需求出發。未來的芯片設計需要從應用場景出發,借助場景落地實現規模發展,從客戶終端需求出發,從需求量、商業落地模式、市場壁壘等各個方面綜合分析落地的可行性。
二是技術路線從專用芯片到通用芯片,目前,應用于AI領域的芯片多為特定場景設計,不能靈活適應多場景需求,未來需要專門為人工智能設計的靈活、通用的芯片,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CPU”。
三是智能計算從云端到云邊一體。目前云端AI芯片應用更多相對成熟,隨著邊緣計算興起,“云邊結合”方案漸成主流?。
四是合作從串行分工到融合共生。現階段,AI芯片產業發展方式為以企業為主體,產品上下游企業相對獨立運營和管理,同環節企業高度競爭,未來產業發展將以合作主線,借助合資公司、共同搭建平臺等方式,形成合作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