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核能發電市場專項調查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
?
核能發電是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只是以核反應堆及蒸汽發生器來代替火力發電的鍋爐,以核裂變能代替礦物燃料的化學能。除沸水堆外(見輕水堆),其他類型的動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卻劑通過堆心加熱,在蒸汽發生器中將熱量傳給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沸水堆則是一回路的冷卻劑通過堆心加熱變成70個大氣壓左右的飽和蒸汽,經汽水分離并干燥后直接推動汽輪發電機。
1954年,前蘇聯奧布寧斯克核電站并網發電,人類進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時代,揭開核能用于發電的序幕。60多年以來,核電經歷了20世紀60年代的起步階段、20世紀70~80年代的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末一直到本世紀初的緩慢發展階段、以及本世紀以來的復蘇階段。全球核能發電量占比在1996年之前逐年上升,之后逐年下降,2013年后逐步企穩。據中金企信國際咨詢公布的《2020-2026年中國核能發電市場競爭力分析及投資戰略預測研發報告》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核能發電量占比從1971年的2.00%逐年增長至1995年的峰值17.51%,成為全球第三大電力來源;1996年之后,全球核能發電量占比開始逐年下滑,2016年全球核能發電量占比為12%,低于水電的16%和化石燃料的66%。核能發電量占比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老舊核電機組在二十世紀末開始進入報廢高峰期,且新建核電機組較少所致。核電在發電過程中的碳排放量接近于零,為清潔的非化石能源。經過60余年的發展,其在安全性與經濟性方面進步顯著,已成為全球范圍內重要的發電構成之一。2014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為977萬千瓦,到了2015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突破1000萬千瓦。截止到2017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為1434萬千瓦。截止至2018年1月,全球在運核電機組共計447臺,其中,擁有機組數量最多的國家包括美國、法國、日本等,分別已投運99臺、58臺、42臺。中國在運核電機組上升至38臺,位列全球第四。全球在建核電機組總計58臺,亞洲與歐洲為最主要的增量市場。在建核電機組方面,中國、俄羅斯、印度排名居前,其分別擁有在建機組數量20臺、7臺、6臺,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比例為35%、12%、10%。2017年12月29日,霞浦快堆核電示范工程項目土建開工,其為2017年國內開工的唯一一臺核電機組。截止2016年底,全球在運核電機組發電量達2494.80TWh,其中歐洲、北美洲和亞洲核能發電量占比分別為43%、37%和18%;其中,亞洲核能發電量占比從1990年的18.18%逐年增長至2010年的21.04%。由于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之后日本國內核電站基本處于關停狀態,導致2011年之后亞洲核能發電量占比降低。根據統計數據,截止2017年7月16日,在全球61座在建核電機組中,遠東地區在建核電機組達27座,占比為44.26%,是中東歐和中南亞的2倍;遠東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為30.21GW,占全球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的49%,是中東歐和中南亞的近3倍。根據統計數據,截至2017年7月16日,全球已投產核電機組449座,已投產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392GW;在建核電機組61座,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為61GW;預計2030年前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74GW。據此可估算出,自2017年7月至2030年前全球還將新增核電機組裝機容量達121GW。假設新建核電機組均為第三代壓水堆核電機組,單位投資約為1.4萬元/千瓦,則2017年7月至2030年全球核電市場預計將新增投資16940億人民幣,海外核電市場空間前景廣闊。
近年來,中國核電產業迎來了重啟后的審批和建設高潮。從能源安全、環境保護、電力成本等多方面來看,中國都離不開核電,隨著核電建設經驗的積累和安全技術措施的不斷完善,中國核電將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同時,隨著中國核電技術的不斷成熟,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布局和實施,“中國核電走出去”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未來中國核電必將走出國門、服務世界。國家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核電“十三五”規劃,涉及核電發展中長期展望,預計2030年核電裝機規模達1.2-1.5億千瓦,核電發電量占比提升至8%-10%。這說明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核電將是提升非化石能源發電占比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國內核電新項目的恢復建設是還“核電走出去”項目,都將進一步拉動核電閥門設備的市場需求,特別是隨著新建核電項目逐步投入商業運行,國內在運行的核電站將越來越多,核電站閥門的維護、維修等備件、服務需求也將逐步擴大。